一
再有一个月,我步入不惑之年。
再有俩月,结婚十四周年。
人生有几个十四年?又能有几个四十年?
李中莹老师说:人生,是从今天到离世。
二
我们作为自然生物体,只能看到三维空间的东西,无法站在更高层面去理解大千世界里诸多纷繁芜杂更多的内容。
但对于当下,只要能与自己的意识连接,就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知自己内在生命的流动。因为它就在自己身上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用自己真实的感觉体会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也许这就是生命本身的意义。
三
理论上来讲: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都存在某种投射。大千世界,因为投射才有了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所谓一见如故一见钟情都是这种投射的表现。
夫妻之间也不例外。
双方对上眼有感觉的那一刻,投射就在发挥作用。以后共同生活的道路上,如何进一步演绎进化这种关系,凭双方的觉察。也就是说:婚姻长途跋涉中双方扮演何种角色,在于彼此时刻的观察和觉悟。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提到:中国当前的抚养教育中生产了一大批的“巨婴”——即永远长不大和不愿意长大的“妈宝男”和“小公主”。即便是结婚成家有孩子后,本质上也是两个没长大的小孩儿活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
很多人选择了继续以往的生活状态,因为舒适区是最舒服的,而改变是可怕的。
但部分人选择觉察:与原生家庭剪断脐带的那刻,壮士断臂般自我成长;或者在夫妻彼此的陪伴下完成自我成长。但无论怎样,都将会是以一个“成人”的姿态走在路上。
四
说到此,我开始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十八岁成年那刻起,一直觉得自己很“成人”:独自赴外地求学、辞去公职考取研究生、毕业后又考了公职。在别人眼里,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折腾。年近而立,才安身立命。
最关键的是:这么多年来,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且还沾沾自喜,一直得意于这些年的折腾,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学习完NLP,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我肯定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和获得的成绩,我确实一直在努力,努力做一个不一样的“我”。
但从时间线而言,那些只代表过去。而自己内心的状态,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变化,一直是一种“伪成长”的姿态:只想证明我与别人不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我究竟是想证明给“谁”看呢?“谁”又在看着我呢?
说到底,还是内心深处的“小孩儿”一直在作祟,因为生活中常常显现的情绪:恐惧、无力、愤怒,充分暴露了内心“小孩儿”的无助,正是这种无助,才不断有上述情绪出现。
这份反思,像孙悟空的金箍棒,打得我现了原形,无处可逃。
既然无处可逃,那好吧,不逃了。坦然接受、面对。面向未来,想一想该如何做?怎么做?哪些提升和改进有利于未来更好的自己?
五
前几天,跟爱人之间一直觉得哪儿别扭,有些事情老感觉她与我的期待有差距,而她对我也有明显的抵触情绪。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资格又来自哪里?这种期待的背后,是“夫妻关系”该有的吗?
某个早上在车上,忽然有个觉察。我对她的期待是否存在一个托付心理?总想把家里的事情统统交给她。而她对我的不满,是否也隐藏着“我做了这么多,还得不到认可”的情绪?这让我想起她说过的小时候的经历。
想到这,思路清楚了:作为家庭的另一半,我的那份责任尽到了吗?我有什么资格和权利不满意于她所做的付出?当我有期待和不满,我站在了什么位置上?她内心得不到认可而产生的不满和愤怒,又是因为什么?
思路一跳出来,豁然开朗。发了条信息给她:我愿意像接纳儿子成长一样接纳你的成长,我愿意陪伴你娘儿俩一起成长,我相信你一定比儿子成长的要快。
她回复我:谢谢你,我找到了这几天的卡点。我一直等待的也许就是你这句话。
我做好了陪他俩一起成长的准备,却没想到是我的“念”一到,她瞬间就成长,比光速还快。
“看见即疗愈,接纳即疗愈”,诚然如此。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和想象,我们内心呈现包容接纳的那刻起,外面世界的气场会发生何种变化。
家人永远是自己的功课,这就是修行。如果得不到圆满,修行永远在路上。
六
“等待、观察、不评判”,对家人和身边的人,用这六个字不断觉察生活中自己的表情、言行,修正自己的心态,始终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平和中尊重别人,也获得尊重。
与君共勉。
2018年9月16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