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学生是指在学校接受学习教育的人。广义上讲,一个人一生中或许会换N个工作,但唯独学生这一职业是一辈子都换不了的。
很多的大学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我还是个学生。作为学生似乎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包容,理解和照顾,可以任性,撒泼,犯错误,且不用承担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这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小孩子若是犯了错,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获得宽容。这完全是一种被传统道德所绑架的纵容,不论多么年幼的孩子都应为自己的过错买单,这样才不至于混淆是非。
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兼职的学生,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的能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或天真,或幼稚,或自以为是。大多数人会以学生这个称谓为荣,以此来要求获取特权或被赦免的机会。我只想说,学校赐你的黄马褂就不要穿到外面来丢人现眼了,你的免死金牌在别的国度不过是一块破铜烂铁。你是学生,没错,但也仅仅只是一个学生,倘若没有两把刷子,请收起你毫无理由的骄傲与自尊。
有时候很不明白某些学生的“迷之自信”从何而来,这种状态在初入校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或许是因为以前老师总说,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便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人生的赢家。但什么时候开始这座独木桥能承受几十甚至上百万的人了?后来恍然大悟:原来是学生上错了桥。
经常遇到那种因得了什么学习优秀二等奖,三等奖而欢呼雀跃,手舞足蹈,甚至颐指气使,趾高气昂的人。看到这样的人我想很多人都有想给对方一个大嘴巴子的冲动。有时候气不打一出来,真想跳出来争上几句,想当年老子年年考第一,奖状摞起来有你枕头高,奖学金加起来上万,也没你那么嚣张,你的架势又在摆给谁看?
作为大学生,你的骄傲不是来自于作为学生的这个称谓,而是对得起这个称谓。
大学校园里经常出现这三种人:1.将学习成绩看得极为重要的人。他们会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学习上,认真听课,记笔记,完成作为,渴望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拔得头筹。2.将学生会看得极为重要的人。他们会以进入学生会为荣,并且为学生会牺牲很多个人甚至是学习上的时间,然后以难以掩饰的骄傲对外声称,我每天一刻也不得闲,连个吃饭的时间都没有。3.将游戏看得极为重要的人。沉迷游戏,无法自拔。对女朋友嘴上说着你比游戏重要啊,心里却想着,怎么还不挂电话啊。
这三种人在大学的校园里极为普遍。你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的人,他们极有可能是第一种人,若看到一群拿着本和笔的人,他们很有可能是第二种人,若是看到一群什么都不拿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是第三种人。
大三期间,蓦然回首,觉得生活太过单调无趣。成绩也从第一名下滑到了十名开外。老师曾因此多次找我谈话:你说你,在想些什么,成绩下滑的如此厉害。是啊,我在想什么,又该做什么,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从那年起便一直在纠结哲学史上的三大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前两个问题我至今也弄不明白,但弄懂最后一个问题却足足花了我三年,而那时我早已离开了校园。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没弄懂自己是谁亦或是生在何处,而是在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还没弄懂自己该去往何处,亦或是在明白自己该去往何处的时候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人生需要反复的思考,相对来说,大学是个极为舒适的环境,所以在大学所获取的灵感永远没有在社会上亲身经历来得深刻,获取顿悟的环境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顶级的大学,另一个则是社会。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以为是的毛病。不论是顶尖大学还是二三流或者连二三流都算不上的大学的学生。这或许跟社会为“学生”的这一职业大开方便之门有很大的关系。去吃饭,凭学生证半价,去景区,凭学生证半价,还有什么学生票之类的绿色通道应有尽有。这本是国家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机制,却让某些学生迷失自我,失去原本的意义。以我是学生为由,理应享受不一样的待遇,这跟我是老人,你就得给我让座的强盗逻辑有什么分别。
作为大学生,经常陷入以下几点误区。
未能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在学校,你是学生,在公司,你是员工,给不给你特权是公司的权力,而并非你个人意志,如果你觉得没能获得特权有违人道主义,你大可跳槽换别的工作,亦可找个权威机构进行理论申辩。
眼高于顶。自以为受过高等教育,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便觉得高人一等。将行业分为三六九等,是教育的失败,接受这样的观念,是作为学生的失败。要分轻重,辨荣辱,你若觉得委屈,我只能抱歉:本公司太小,容不下你这尊大佛。
用学生身份做挡箭牌。经常有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但既然决定去做,不管做什么,喜欢的或是不喜欢的,都请认认真真的做,浅尝则止,半途而废,撂挑子走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
不切实际。以为学金融的便能成为金融巨子,以为学设计的便能成为设计师。在你对这个世界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之前,不要自以为无所不能。你手上两把刷子或许正是别人眼中的笑柄。
身为学生,不应以学生的称呼为荣,而应以对得起这个称谓为荣。要知道,你能做的不多,要做的却还不少。
如果喜欢,欢迎点赞分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