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去年复习高等教师资格证考试时整理的笔记,去年没考过,今年准备再考。这是第一章的内容,高等教育概述。包括了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起源,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起源,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写了高等教育一步步从神坛走向人间的蓝图。但似乎考点内容并不是很多,反正我参加的考试基本没考这些内容。
第一章 高等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与高等教育
一、教育的概念
-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
-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 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二)生物起源说
-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 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说
-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 代表人物:美国的孟禄
(四)劳动起源说
-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四 高等教育的概念
-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规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专业性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
五、高等教育的特点
- 高等教育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
- 大学生一般是18岁以上的青年,他们的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一、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 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
-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一)英才教育阶段
- 注重少数治国人才和专家的培养,高等教育的支撑者是国家,国家几乎承担了对高等教育的全部投资。高等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这也是它区别于大众教育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二)大众教育阶段
- 它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
- 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选拔考试不通过率极低。教育的机会增多,受教育者分布广泛,更多的人可以上大学,特别是工农大众子女也可以通过平等竞争进大学,从而重新选择社会角色和地位。
- 英才与大众高等教育只代表高等教育的两个阶段,并非意味着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对立,实际上在已经进入大众甚至普及高等教育的西方国家,仍然有少数高等教育机构仍旧带有鲜明的精英高等教育的特征。
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
(高等教育平等)
- 高等教育平等的内涵
- 高等教育平等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包括三方面
- 进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均等
- 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平等
- 受高等教育的结果平等
- 高等教育平等内涵的发展
- 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
- 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到“学业成功机会平等”,再到“教育后就业及接受再教育机会平等”
(二)高等教育的效率
- 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
- 内部效率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尽量减少浪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
- 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关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老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
- 教育平等要求每个人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平等地享受教育权利。而效率则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 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 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
- 其次,对谁受高等教育要有所选择。
- 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要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 而平等追求的是享受教育权利的均等,主要是享受资源的均等。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这可能导致高等教育处于低水平动作,降低高等教育的效率。
- 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
- 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平等的最终实现绝对不能离开质量这一前提。而效率又可以促进有限资源的利用,以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
-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
- 在具体操作中,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的组合形式大致可分两类:一是“单一型”,即所说的高效率低平等或高平等低效率,这是一种由片面认识所支配的观点;二是“兼顾型”,即追求高等教育平等与效率双目标,它代表一种辨证的观点,是应当追求的。“兼顾”并不是两者没有轻重先后的绝对同等对待。在现实中绝对平衡的发展只是一种理想,更多的时候必须做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还是“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选择。这种选择应当以一定历史时期一国、一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
(四)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 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具有以下措施
- (1)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 (2)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
- (3)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第三节 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包括
- (1)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 (2)社会民主化浪潮加强了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追求
- (3)人力资本理论进一步推动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 (4)随着以高科技、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劳动力而成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因素
- (5)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成为谋生的需要,而且成为精神享受的需要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模式
-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 美国高等教育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私立大学,但在“赠地运动”之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起来。二战之后,通过“开放入学”来实现高等教育的扩展。
-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
- 日本的高等教育起源于国立的帝国大学。1972年日本公布《高等教育促进法》,政府开始资助私立高等教育。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 发展要适度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发展的过程,但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度,防止大起大落。
- 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 我国目前各地多数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尚未被充分地利用,师生比处于低水平。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学校的内部潜能,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 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 虽然高校的生均成本会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等教育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提高学费在高等教育成本中的比例,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可以进一步保证政府教育经费优先用于中小学教育和优化资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
- 发展终生教育
- 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不仅包括在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均可参加的非正规的教育形式,即终生教育。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方式:
- (1)活动方式:指不同国家之间的高等学校,在学术人员的交流、课程和教材的引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留学生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
- (2)能力方式。指通过强调和促进学生、老师的国际合作知识、技能、态度价值的发展,帮助学生在日趋激烈的世界人才竞争中成为成功的国内和国际公民。
- (3)文化方式。指在高等教育领域营造一种重视和支持跨国和跨文化观点和行动的社会氛围。
- (4)过程方式。指通过一系列广泛的社会活动、政策和程序,把跨国和跨文化的纬度整合或贯通到高校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
三、高等教育多样化
表现:
- (1)培养目标多样化
- (2)教育对象多样化
- (3)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 (4)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
- (5)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 (6)经费来源多样化
- (7)社会职能的多样化
四、高等教育综合化
表现:
- (1)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 (2)教学内容综合化
原因:
- (1)科学技术越分化就越需要综合,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无法单独解决问题,只有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才有可能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
- (2)社会变动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岗位的迅速增加和消失要求劳动者不断地变换工作,而过窄和僵化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增强劳动者的适应性。
- (3)文化的发展和闲暇的增多,产生了接受更为全面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人们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再完全是为了职业的需要,而是为了提高修养,扩展知识面,从而更加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进行一般教育提供了可能,它将不再只是培养少数精英型的专业人才,而是造就更为广大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准和修养的国民。
五、高等教育私营化
表现:
(1)在高等教育经费结构中来自私有资金的部分扩大。
(2)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增加
(3)公立高等院校按照私营模式来管理和动作,即将市场机制引进公立高等教育部门,增强它们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对教育消费市场的反应程度,进行成本核算,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加强它们的绩效责任。
原因:(1)通过私营化解决高等教育领域推行新自由主义路线,如英国的撒切尔政府、美国的里根政府、日本的中曾根政府等,都提倡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投入。
(2)“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为高等教育私营化提供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