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给父母带来问题时与孩子自己拥有问题时,父母所需要的沟通技巧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为父母带来问题时,问题归属于父母。这时该如何有效的解决?
父母拥有问题时,举些例子:
孩子吃晚饭时常常很晚才来。
孩子打断你同朋友的谈话。
孩子要求你再给她读一个故事,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
孩子把音乐声开得太大。
所有这些行为都实际或潜在地威胁到了父母合理满足自己的需求。换句话说,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具体或直接的方式对父母造成了影响:妈妈不希望她做的晚餐被浪费掉,不希望她的谈话被打断等等。面对这些行为,父母应该要用某种方法来帮助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孩子。
当父母拥有问题时和当孩子拥有问题时,父母所承担的不同角色。
孩子拥有问题时:
由孩子发起对话/父母是倾听者/父母是辅导者/父母想帮助孩子/父母是听众/父母协助孩子寻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解决方案/父母接受孩子的解决方案/父母主要关注孩子的需求/父母较为被动。
父母拥有问题时:
由父母发起对话/父母是发送者/父母是影响者/父母想帮助自己/父母要明确说出自己的看法/父母必须寻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案/父母必须对她自己的解决方案感到满意/父母主要关注自己的需求/父母较为主动。
当父母拥有问题时,这时需要用到的是面质的技巧,面质孩子的有效方法:
“你”信息——“我”信息
父母常常在和孩子们相处时,通常会有很多没用的无效信息带来的麻烦,你会发现,这些信息几乎都以“你”字开头,或者包含“你”字。所有这些信息都是指向“你”的。
例如:你停止那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你难道不能....你如果不住手的话,那么我就要.....。你为什么不这样做?你真淘气。你为什么能乖乖的?你应该懂事一点。
但是当一个父母仅仅只是告诉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就会成为“我——信息”。
“累了的时候我不想陪你玩。”“我去接你,而你不在那儿,我会觉得很沮丧。”“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肯定会觉得很不好受。”
当一个孩子的行为以某种具体的方式阻碍了父母享受生活,或是满足自己的需求的权利,令父母无法接受时,这个时候,父母便“拥有”了问题。她觉得沮丧、失望、疲倦、焦虑、烦躁、劳累等,她为了想让孩子了解她内心的感受,这位家长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
例如,一位感到疲劳,不想和5岁的孩子一起玩的爸爸。
“你”信息:你真烦人!
“你真烦人”对于表达父母的疲劳感受来说,是一个非常苍白的答话。“你一信息”更多地涉及孩子而不是父母。“你一信息”的矛头是指向孩子的,而不是以父母为指向。
如果我们变成“我一信息”,例如:“我累了”、“我不想玩” ,“我想休息” 。这样的回答可以明确传达父母当时的感受。
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信息:
第一个信息“你真烦人”被孩子解码成了对他的评价。第二个信息被解码成了关于爸爸累了的事实陈述。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有意地去学习这种“你”信息转变为“我”信息的方法,应该会收到不一样的结果。
【读书笔记】《PET父母效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