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17年年初就定下的主题阅读之一。
2月份最火的电视节目莫过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恰巧在那时我遇见了蒋勋的书,于是一鼓作气读完了蒋勋讲文学系列:从《诗经》到陶渊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那时就感觉,学生时代的历史都学的是什么鬼,全是零散孤立的时间、人物、事件、历史意义,全是背背背背。
很幸运,3月底就遇见了圆桌派的读中国史小组,既是巧合又是水到渠成。4月初到现在完成了必读的3本书,如下: 4.2-20日 《中国大历史》约20小时 4.17-25日 《中国历代政治历史得失》8小时25分4.26-5.3日《万历十五年》11小时36分 第一本开始读得很辛苦,要是我自己读可能读到第三章就要放弃了,靠着一边读一边百度一边知乎读出了思路,第二本看完我再返回去看第一本的部分章节,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再然后从第三本里读出了趣味 。现在回过头来评价《中国大历史》这本书,它对于我就像是一根绳,串联起了之前零零散散的历史知识,让我从“时代性”和“地域性”对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有了宏观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不能够通过刷微信文章、通过看电视剧、通过看历史人物传记、通过读文学作品能够获得的。有了这种整体的认知,再去看断代史,再去看历史人物传记,再去看文学作品,再去看电视剧,才可能有不一样的见解和评价。
讲三个这期间阅读时发生的小事吧。
小事一 有天有个做 IT的朋友问我近期在看什么书,我说在看历史书,他说这跟我工作一点都不相关平常也用不上,看过就都忘了吧。是的呢,我在看没用的书,他的潜台词是,我在做没用的事。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浩如烟海,我们没必要如数家珍,需要时百度就可以,但是对整体的认知对脉络的把握对背后的逻辑你是百度不出来的,这就是看大历史于我的意义。不是去记忆去背诵,而是去感知,感受过的东西是刻在你的思维里的。
小事二 世界读书日那天凑巧参加了一期线下读书分享会,读《百年孤独》。分享的嘉宾是一位大学老师,她分享了自己17年年初去墨西哥的经历,百年孤独这本书让她对拉美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很多期待,而在拉美的那段经历让她对百年孤独这本书有更深的认识,这就是阅读和旅行的对话。当我读大历史第一章西安时,我会联想起我在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当我读南宋时,我会想到自己在杭州的经历,当我读明朝时,会记起在北京那些日子。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你储备的历史知识和认知会让你每到一座城市会比没有这些认知的人多一些特别的发现。
小事三 这阵子没看过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人,大概是外星人,我是正常的地球人。有一天跟一位国企领导聊到易学习,他说像易学习这样的人在现实中太多了,但是像他一样能遇上沙书记这样伯乐的人不多,易学习一直升不了官自然有政治生态的原因,跟他自身的性格个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忽然就联想到前两天看到的“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跟领导一说这词,他很赞同,历史总是在现实中不断上演。
所以,读大历史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以上3件小事给我的答案是:建立系统思维体系,出游的锦上添花,聊天时有故事可说。
接着读,应该会有新发现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