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周易是什么?(8-10)

【周易是什么?】 (8) 卦爻是一个“天网”

《老子》中有句话叫“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网”顾名思义就是上天布下的罗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就是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从天网中遗漏。《系辞》中也有句话,叫做“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是形容易道广大的,卦爻就其内容的广泛和深邃而言,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个“天网”。

现在的问题是,卦爻这个“天网”是靠什么材料编织而成的?是怎样编织而成的?我们说卦爻这个“天网”是由三条“绳索”编织而成的,这三条“绳索”一个是天地之数,一个是立体空间,再一个就是时间。

《系辞》中记载的“天地之数”,不是普通的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和偶数,它是用数的形式,对万事万物进行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广义的天地之数是一个从零出发最后又返回到零的数,是质和量相统一的数,是绝对数、大限数,是数外无数的数;狭义的天地之数就是天数、地数与零。

普通的自然数也是抽象,但这种抽象是建立在对同质的事物抽象的基础之上,一个苹果是苹果,两个苹果也是苹果,无数个苹果还是苹果,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在数量上的区别,而不是在质上的区别。天地之数则是建立在对不同质的事物抽象的基础之上,天数是一种质,地数是一种质,不同质的事物不能比较大小、多少,为要比较,这才找到了天地之数,对天数与地数而言,天地之数是一种没有质的数,对天地之数而言,质就是它的数,数也就是它的质,因此天地之数是一个质和数相统一的数,作为质它是数,作为量则是五十五个。

在古人的观念中,天地与世界、宇宙是同义语,如果承认世界、宇宙是唯一的,那么“一”就可以表示世界、宇宙,唯一就是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另外的世界,在这个宇宙以外还有另外的宇宙。天地之数则是用五十五个数来表示天地,表示世界或宇宙。在这种情况下,“一”就是五十五,五十五也就是“一”。

普通的自然数是始于一而终于无限,天地之数则是一个从零出发最后又返回到零的数。零是天数与地数形成的起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五十五个数可以说是零,零也可以说是五十五个数。零不是天数,也不是地数,但如果没有了零,则天数与地数都不能存在,零既可以当作天数,也可以当作地数,它是天数与地数的中介,是一个标准或“裁判”,只要是先行确定了零是什么,那么天数与地数各自表示什么也就可以确定下来。

普通的自然数是无限数,谁也说不清自然数多到多少就达到了极限,只能说是无穷。天地之数却是个有限数,这就是五十五个数,不能够再多了,因此我们又说它是大限数。天地之数不承认有什么“之外”,因此我们又说它是绝对数。

天地之数不承认什么“之外”,但却承认内部存在着天数与地数的差别,承认零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天数、地数与零就成了构成卦爻的“素”。天数与地数作为质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作为量又统一在天地之数里。天数的数量界限是二十五,超过了这个界限天数就不再是天数,因此天数是个绝对数,或者说是天数的大限数;地数的数量界限是三十,超过了这个界限地数就不再是地数,因此地数是个绝对数,或者说是地数的大限数。但是,由于零是个“亦天亦地”的数,当作天数时,天数就成了二十四个,当作地数时,地数就成了二十九个,所以天数与地数又不是绝对的,这样一来,由天数与地数构成的天地之数也不是绝对的。

天数与地数是事物内部矛盾着两个方面的数量规定,如果把天数看做是事物本身自我肯定的方面,那么地数就表示事物本身自我否定的方面。如果把零安放在天数里,并且规定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在量上完全相等,那么二十四个天数的量就相当于三十个地数的量,由于肯定与否定的方向相反,所以天地之数的量就成了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天数的量就等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如果是把零安放在地数里,那么二十五个天数与二十九个地数在量上就永远不会相等。

事实上,无论天数还是地数,它们都不是纯净的自身数,而是自身数与测量自身数的尺度数的“合数”,比如说“天一”是“天”的一个自身数,它可以表示“天”的一个单位,用这个单位测量“地”时,这个数就变成的一个尺度,“地二”不说有两个地,而是“地”的一个单位,但这个单位是用“天一”这个尺度测量的一个结果,它的意思是相当于天数一个单位的“地”,所以“地二”是自身数与尺度的一个“合数”。同理“天三”也不是说有三个“天”,而是用“地二”这个尺度测量“天”的一个结果,所以也是自身数与尺度的“合数”。假如我们把自身数与尺度数分开,用“天”的自身数与“地”的自身数比较,或者是比较两个尺度,那就会得出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内部肯定方面的量就会大于否定方面的量,这就是事物存在并且生生不息的根源。

我们把一个天数相当于一点二五的比值叫做特殊比值,把一个天数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比值叫做一般比值,两个比值都有根据,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变量”。

天地之数可以表示世界,表示宇宙,但又不限于世界、宇宙这样宏观的事物,举凡世间一切完整的独立的事物,都可以用天地之数来表示。这不仅因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都有肯定与否定这两种倾向,还因为天地之数的单位是个无限数,一个星球是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人或者一个原子也是单位,天地之数是有限的,天地之数的单位是无限的,这是有限当中的无限,不象自然数那样是无限当中的有限,天地之数确实可以“成变化而行鬼神”,只是人们还没有正确认识和自觉的运用而已。

编织天网的另一道绳索就是立体空间,六爻就是上下东西南北或者上下前后左右,在易学史上并非没有这样的猜测,只是用八卦表示方位的理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六爻如何表示上下东西南北或者上下前后左右又没有搞清楚,致使这道绳索也被忽略了。

《系辞》中有句话叫“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六虚”前人也叫“六端”、“六合”,这是三维空间的另一种表述。现实的空间是三维空间,一维、二维不过是为了研究空间的几何特性而进行的一种抽象,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好比一张纸再薄,也有一个厚度,就是说有长有宽还有高,所以三维是一切事物在空间上的共性。三维有六个端点或者说六个面,这六个面就是六个爻的位,它们共同构成了卦体,而六爻由于分处于不同的位置而产生的差异,使得卦爻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

爻的空间方位是由数决定的,没有数也就没有爻,没有爻也就没有位,爻与位是密不可分的,谈到爻就必须明确它的位,谈到位也必须知道它是甚么样的爻。没有位的爻同没有爻的位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没有空间的物质运动一样。前人有所谓“爻为实,位为虚”之说,仿佛位是旅馆,爻是旅客。旅客可以时来时往,而旅馆可能时满时空。其实旅馆是因旅客而设,假如没有旅客,则旅馆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爻位不是时满时空的旅馆。假如非要把位比喻成旅馆不可,那么它也只能是这样的旅馆,即虽然过客匆匆,但任何时候都是九个“客人”,只不过有时张三换了李四,王五换了赵六而已。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爻与位是同一的,爻就是位,位也就是爻,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是,爻与位又有不同的地方,爻与位虽然都与数有关系,但二者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对于爻而言,虽然它必须有九个数,但它更关心的是天数还是地数,因为天数和地数的比例不同,决定了爻的阴阳刚柔性质,所以阴阳刚柔是爻的属性。位虽然也是九个数,但它并不关心这九个数究竟是天数还是地数,只要是九个数就能占据或者说是形成一个位。因此从数的角度看,所有的位都是一样的,既不存在甚么阴阳的差别,也不存在甚么刚柔的差别。


    爻与位的不同,也是由位自身的性质决定的,爻的差别体现在阴阳刚柔上,位的差别则体现在位与位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上。每一个爻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但这并不妨碍位中的数跑到其它的位中去(定位数除外),位则不能跑到其它的位上去,也就是说既不能取代其它的位,也不能消灭其它的位。阴阳刚柔的差别和对立是相对的,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位与位的差别或对立则是绝对的,作为规定,东方就是东方,永远也变不成西方。卦就是依靠位把爻区分为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并且依靠这些不同的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构筑起一个立体的数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舞台,这个舞台就是卦体。


位与位的差别或对立是绝对的,这是讲位与位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并不意味着位可以单独存在,位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左,也就无所谓右,更无所谓前后。孤立的一个位则甚么也不是。位与位的“并存”,也就是“共存”,从并存或共存这一点来看,卦体也只能是一个整体,是不容肢解的。卦体是个整体,爻或位是整体的局部(部分、方面等),整体固然离不开局部,但局部更离不开整体。卦体是由六个爻构成的,或者说一个卦可以而且只能分解成六个爻,这种分解,只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把握整体。抛开了整体只研究局部,或者把局部当成了整体,这都是不行的。在整体中,局部与局部也有不同,好比谈到人体,可以想到头颅、躯干、四肢……说人体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的,或者说人体可以分解为这样一些部分,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决不能说,积六个头颅,或者积六个躯干就是人体。所谓“积爻成卦”,或者是两个三爻卦重合为一个六爻卦,其实就是在干着这样的肢解或“积累”的勾当。


    但是,传统易学对卦体的肢解,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我们所熟知的《周易》卦体,就是用平面六画来表示的,六个爻画,自下而上的排列,很难看出它们就是三维空间的六个端点或者说是球体的六个曲面。   


    在卦辞爻辞中,不仅有众多的比喻用以表达事物的不同部位或方面在空间上的差异,而且明确提出了东南西北上下这些方位上的概念,例如:坤辞:“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小畜辞:“自我西郊”;明夷三:“明夷于南狩”;蹇辞:“利西南,不利东北”;解辞:“利西南”;解上:“公射隼于高墉之上”;升辞:“南征吉”;巽二、上:“巽在床下”;小过辞:“不宜上,宜下”;小过五:“自我西郊”;既济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此外,卦辞爻辞中还有许多关于天、地、前、后、左、右这样的辞句,这些也可以归纳到空间方位的概念之中,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卦体不是一般的立体,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各种六面体,卦体直接就是一个球体。因为只有球体,不仅能容纳上述种种方位,而且使这些方位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周流六虚”这句话中,我们应特别注意“周流”这两个字,周流表明数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圈。系辞中还有句话叫“旁行而不流”,这也是沿球面运行的一种表述。此外,在卦爻辞还有几处谈到“轮”、“舆”、“车”的地方,如既济初和未济二:“曳其轮”;小畜三:“舆脱辐”;睽三:“见舆曳”;大有二:“大车以载”,等等,这些轮、车、舆、辐等,就是一些圆形的取象,或者说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爻与爻在形体上的关系。


    由于《周易》经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卦体是一个球体,而历来的许多治易者又忽略了这个问题或者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引向歧途,这就使得我们今天提出卦体是个球体的说法好象是毫无根据的奇谈怪论。另一方面,卦爻的取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很难说哪个事物就是个球。除了前面谈到的轮、车、辐、舆给我们多少透露出一些“圆形”的信息以外,绝大多数卦辞爻辞的取象,并不是很规则的,有的甚至没有空间方位的辞句,这该如何解释呢?原来事物的多样化原则与事物的空间三维原则并不矛盾。三维原则适用于一切事物,但并不要求每个事物必须是个球;多样化原则建立在三维原则的基础上,它更强调事物的特征,因此可以看成是三维原则的特例。例如有的事物发生在平面或基本是平面上,象需卦,初为“郊”,二为“沙”,三为“泥”,四为“血”,五为“酒食”,上为“穴”。郊、沙、泥、穴,可以认为是空间方位,血和酒食不是空间方位。就几个空间方位的字词看,除去“穴”可以看成是下方以外,其它郊、沙、泥又不能简单地用前后左右或者东西南北去硬套,这就显得方位混乱或者简直没有方位。其实方位还是有的,只不过不象球形那么规则罢了。这种情况,我们大体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处在平面上的不同部位的爻,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而产生了种种关系。更有一类事物,自始至终发生在或几乎发生在同一个地点上,六爻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例如蛊卦,从卦辞和爻辞上我们很难找出关于空间的词句来,这是否说明蛊卦六爻没有方位呢?不是的,只能说明对方位忽略不计。在周易中,卦象的多样性(也即事物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卦体作为球体,球体可以看成是基本的、标准的或典型的卦体(或卦象),唯有从球体出发,我们才能在繁纷复杂的卦象和爻象中,看清楚六爻在空间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编织天网的第三道绳索就是时间。卦爻具有时间性质,这有周易经文为证。在卦辞和爻辞中就有大量的关于时间的记载。如关于“日”的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辞);“七日来复”(复辞);“昼日三接”(晋辞);“三日不食”(明夷初);“己日乃孚”(革辞);“七日得”(震二、既济二);“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巽五);等等。关于“月”的有:“至于八月有凶”(临辞);“月几望”(小畜上,归妹五,中孚四);关于“年”和“岁”的有:“十年乃字”(屯二);“三岁不兴”(同人三);“至于十年不克征”(复上);“十年勿用”(颐三);“三岁不得”(坎上);“三岁不觌”(困初、丰上);“妇三岁不孕”(渐五);“三年克之”(既济三);“三年有赏于大国”(未济四);此外还有“虽旬无咎”(丰初);“夕惕若厉”(乾三);“日中见斗”(丰二、四);以及“无初有终”、“初吉终乱”等等一类关于时间的用语。这都说明周易经文的作者,不仅有着非常明确的空间方位观念,而且也有非常明确的时间观念。

用卦爻表示时间,这是易经的一大特色,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事物的时间性质的理解,时间不能脱离开物质的运动,尤其是运动的物质所赖以存在的空间,实际上,时间就是以物质在空间运动的距离为尺度的,因此,考察时间,就必须考察空间。具体说,在卦体上,爻既表示方位,又表示时间,这种时间与方位的结合,是揭示天道的一个关键所在。它使得卦体由三维进入到四维,由静态转换为动态,使得卦爻的运动与变化有了直接的现实的性质。

我们把具有时间性质的爻简称为“爻时”,爻时与爻体、爻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要这三者当中的任何一个起了变化,我们都可以认为这就是爻变。只要有爻变,我们就可以认为卦起了变化。传统易学关注的仅仅是爻体的变化,对爻体的变化也仅仅是爻质的变化(如阴变阳或阳变阴),而看不到爻量的变化,更没有看到爻位与爻时的变化。

《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这就是说,卦爻具有时间性质,或者说卦爻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离开了具体的时间,也就不能正确认识卦爻,正确理解卦辞爻辞的意义。


    爻与爻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与联系,这种差异与联系是用天干来表示的,在卦体上,天干不仅用于表示方位,也用于表示时间,更表示爻与爻或卦与卦在时间上的区别与联系。


  天干明见于经文,除了前文说的“先甲后甲”、“先庚后庚”以外,还有“己日乃孚”(革辞);“己日乃革之”(革二);“有厉,利己”(大畜初);“己事遄往”(损初)。这些“己”字,不是自己之“己”、已经之“已”或地支之“巳”,而是天干之己。此外,泰五和归妹五的“帝乙归妹”也可以作为佐证,说明周易作者,确乎运用了天干。


  用天干表述时间,确实很好地体现了时间的性质。我们知道,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而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就具有这些特点。第一,天干十个字作为一个序列,它是单向前进,不可逆转,由甲到乙,由乙到丙等等,表现了时间的一维性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矢量,这是爻与爻的一种包承关系。第二,作为数量,甲如果被规定为一个时间单位,例如一日,则乙丙丁等也是一日;甲如果被规定为一年,则乙丙丁等也是一年,它们之间又是一种并列关系。第三,天干十个字是个有限数,当作时间单位时又是一个无限制的单位,这也是有限当中的无限。第四,天干还表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质。从甲开始,至甲而终,终而复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天干源于球形卦体,但是天干有十个字,球形卦体有六个面,这样有的是一个面表示一个天干,如甲和己;有的是一个面表示两个天干,如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天干除了表示时间以外,还表示位置。天干的意义,一是给球面六爻排了座次,二是指明了爻的运行路线,或者说是爻与爻在时间上的差异与联系。

编织天网的“材料”就是天地之数、空间与时间,它们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呢?这就是爻与卦,爻不只是数的载体,也是空间上一个方位和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卦则是个整体与过程。世间有无质无量的事物吗?有不需要空间与时间的运动吗?如果没有,那就是说,一切事物尽在卦爻当中,所以说卦爻就是一个“疏而不失”的“天网”。


【周易是什么?】  (9)  周易是一部不成文的“法典”

什么是“法典”,按照通行的解释,就是基于某些共同原则、内容协调一致、有机联系的统一法律。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成文法顾名思义是能成文,有明确的法条法规和法典,在行为之前就已存在并且以此为行为依据,一旦违反也将依此作为承担责任或者裁判的依据。而不成文法,并不是说法无文字表述,而是说并没有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也就是无有规范性的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法典。二者的划分标准是法律是否是以规范化的条文形式作为其存在形态。不成文法,也称为普通法,一般是由习惯和判例等组成。按照这些说法,周易就是一部不成文的“法典”。

首先,周易是有着共同原则的,以卦爻为例,《说卦传》讲“分陰分陽,迭用柔剛”,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天数与地数是构成爻的“素”,每个爻都包含着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更多的是天数与地数混杂,爻的阴阳、刚柔是由爻内包含着的天数与地数的比例和比值所决定的。一个卦则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是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或者是二十五个天数和二十九个地数。一卦有六个并且只能有六个爻,这六个爻可以表示上下前后左右或者上下东西南北,它们之间,按照高中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初爻为一个层次,二三四五爻为一个层次,上爻为一个层次,层次越高,势能越大。按照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分为“相邻”与“相对”两类,所“相对”是说初与上、二与四和三与五分别处在对立的位置,彼此不能相见,每个爻除了与之相对的那个爻以外,与其它四个爻都相邻。爻与爻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分作三个“圆圈”,即初二上四爻构成一个“圆圈”,二三四五爻构成一个“圆圈”,初三上五爻构成一个“圆圈”,三个“圆圈”同心同径,彼此相互垂直。六爻当中的二与四和三与五,还分别构成两个成十字交叉的“天平”,我们也叫两个“跷跷板”。这些内容适用于六十四卦,或者说六十四卦就是以这些内容为共同原则。

其次,从卦爻的运行上看,六十四卦也有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地道、天道与人道。地道主要表现在失衡卦中,如果卦体失衡,也就是两个“跷跷板”当中的一个或两个发生了倾斜,量大的一端就有向下的趋势,而量小的一端就有向上的趋势,我们把这个趋势就叫地道。天道反映的是卦体六爻在动态条件下的一种相互关系,是一种时间顺序,六十四卦中的奇数卦,如乾、屯、需等,我们叫做“原筮卦”,偶数卦如坤、蒙、讼等,我们叫做“复筮卦”,所有“原筮卦”的天道都是甲乙丙丁戊己,所有“复筮卦”的天道都是己庚辛壬癸甲。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的是一种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的正当的行为规范。人道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在卦体上,就是下前右后左上。天道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在乙癸和戊庚两处存在着转折,人道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二与五两处存在着转折,所以我们把天道与人道也叫两根“拐子”。这些内容也适用于六十四卦,或者说六十四卦也以这些内容为共同原则。

上述原则的内容是协调一致的,彼此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卦、爻是天地之数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的舞台,没有卦、爻就没有天地之数。反过来说,是天地之数构成了卦、爻,没有天地之数也就没有卦、爻。卦与爻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没有整体就没有局部,反过来说,没有一个个局部,也就没有整体。卦与爻的关系,还可以看成是过程与阶段的关系,没有过程,也就没有过程中的阶段,反过来说,没有一个个不同的阶段,则过程也就不成其为过程。所以这些原则的内容不只是协调一致,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从基于某些共同原则、内容协调一致、有机联系的观点看,周易作为“法典”是确定无疑的。如果说与一般的“法典”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在内容上更广泛,在立法的基础上更坚实。一般的“法典”主要是规范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如刑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土地法等等,周易这部“法典”不只是规范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还规范与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究天人之际”,这是一部上管天、下管地、中管人的“法典”。

为什么说周易这部“法典”在立法的基础上要比一般法典更坚实呢?这是因为迄今为止的一切法典,都是建立在阶级矛盾与阶级对立的基础上,都是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如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和公元6世纪拜占庭士丁尼下令编纂的《 查士丁尼法典 》,就是反映奴隶主的意志。在中国,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魏相李悝编纂的《法经》,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较系统的法典。公元651年颁行的《永徽律》及其注解《永徽律疏》,是完整保存下来的第一部法典。,这些都是反映封建统治者的意志。1804年拿破仑颁布的《法国民法典》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意志。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在 1922、1923年期间基本上完成了刑法、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劳动法、土地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典的编纂工作,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法典,反映的是无产阶级的意志。不论是什么阶级当权,也不论是什么法典,它们都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是所有法典的共性。周易作为“法典”,它的立法基础是什么呢?从周易成书的时间上看,当时应当是奴隶制社会,似乎反映是奴隶主的意志,其实不完全是,周易既反映统治者的意志,也反映被统治者的意志;换句话也可以说既不反映统治者的意志,也不反映被统治者的意志,那么周易到底反映谁的意志呢?原来周易反映的是大多数人的意志,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在一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统治者代表了大多数人,那么周易就反映统治者的意志,如果是统治者脱离了大多数人,这时候周易就反映被统治者的意志。在立法基础上,周易是超越了阶级的狭隘界限的,但又不是所谓“全民的”或“普世的”。在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周易所寻求的是天人和谐,寻求的是人的利益的最大化;在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上,周易反映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意志,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法典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消亡,因此是“短命”的,周易则异于是,只要是有人,人又以群分,那么周易就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周易可以说是万世不移之“法典”。

为什么说周易是一部不成文的“法典”呢?原来周易不具有法律条文的形式,如第多少条多少款,或者未经国家立法机关创制,它只是依据习惯与判例推定。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可以说是一个或多个判例,都可以比照类推,用周易的话说就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这就是说,周易的判断,只要是有前例可循,后面就不再重复。所以我们说周易是一部不成文的“法典”。

周易究竟有多少个判例?这还真不好回答,简单地说,有多少个“初筮告”就有多少个判例。那么周易中究竟有多少个“初筮告”呢?从乾卦开始,每一个新出现的字、词都是一个“初筮告”。有些前面出现了,后面又有出现,也是“初筮告”,比如说泰卦五爻讲“帝乙归妹”,这是一个“初筮告”,归妹卦五爻也讲“帝乙归妹”,这还是个“初筮告”,因为两个爻辞单从字面上看完全相同,但因为用在了不同的卦爻上,它们一定还有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完全相同,后面的“帝乙归妹”就不会再出现。周易有四千余字,纯用字七百有余,组成的词组多不胜数,这些都可以叫“初筮告”,所以究竟周易中有多少个判例,实在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是,依据判例的应用范围,我们还是可以把这些判例分为两类的,一类就是一般判例,反映的是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的卦。另一类就是个别判例,反映的是基本原则的引申与发挥,适用于一部分卦。

反映一般判例的卦就是乾与坤,乾卦与坤卦提出或包含了许多重要原则,主要有动静原则、和合原则、均衡原则、普遍联系原则、定位原则、终始(或周而复始)原则、道义原则、辟阖原则、主从原则、取象原则、判断评价原则等等。这些原则适用于其它六十二卦,我们把这些原则的总合称为“乾坤大法”,其中动静、和合与均衡又可以看成是“根本大法”。其它六十二卦,每一个卦也提出了许多原则,比如说屯卦中提出了建侯、婚媾、囤积等等原则,这些原则尽管也非常重要,但适用的范围有限,没有普遍的意义。如果我们把“乾坤大法”比做“宪法”的话,那么其它六十二卦中提出或包含的原则就是“法律”。

一般说来,法律依据内容还可以分成许多种,如行政法、财税法、民法、家庭法、劳动法、土地法、刑法、诉讼法等等。这些法律在周易中都可以找到端倪,比如说“建侯”就可以理解为行政法;“屯其膏”就可以理解为经济法;“婚媾”、“取女”、“纳妇”等就可以理解为婚姻法;“子克家”、“闲有家”、“王假有家”、“家人嗃嗃”等就可以理解为家庭法;“利用刑人”、“利用狱”、“屨校滅趾”、“何校滅耳”、“系用徽纆,寘于叢棘”、“劓刖”等等就可以理解为刑法:“御寇”可以理解为安全法;“利用行师”可以理解为战争法;讼卦反映的是诉讼法,如此等等。现行的法律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但说到不成文法的起源,那还得说是周易,周易囊括了所有现行的法律。

非但如此,作为规范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法律把自身与道德、政策、规章、信义、习惯等等严格区别开来,区别的主要标准就是看是不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不是由国家用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样的法律,完全是体现统治者的意志,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作为“法典”的周易,则没有这样严格的区分,一方面它包含着由国家指定或认可,并由国家用强力保证实施的内容,另一方面还有不为国家所制定,也不用强力保证实施的内容,如道德、政策、规章、信义、习惯等等,这些内容也是规范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在周易中,“法”与“律”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周易中的“律”是指天道与地道,这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周易中“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法”就是天道、地道与人道,这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三种法则;狭义的“法”是指人道,人道是法律,也是人的道德规范。

综上可知,作为“法典”的周易与现在通常理解的法律,有着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这些不同的方面集中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周易在体现人的意志上,坚持以人为本,同时重视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天命”;二是不只是体现统治者的意志,也体现被统治者的意志,不承认有脱离历史的、脱离阶级的、抽象的所谓正义与公平,只有具体的正义与公平,因此周易所维护的,就是多数人的长远利益。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这里就以“君子”和“君子之道”为例,探索一下周易中的法学思想。

在周易经文中,“君子”一辞最先出现在乾卦,乾三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对这句爻辞,前人做过多种解释,著名的当属《象》传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天体运行,周行不殆,刚健有力,君子当效法天道,发奋图强,努力不懈。总的说,《象》传的这个解释是不错的,问题是为什么乾卦要在三爻而不是在别的什么爻上,写上这样的辞句?当我们了解了真实的卦体以后,就会发现,在卦体上,能够全部可见的爻只有二爻,其它爻为部分可见,四爻是完全见不到的,因此二爻的一个取象就是“日中”,三爻处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所以在取象上就是“夕”或“终日”。当我们知道了初爻如果至二,这在初爻的周围就会出现一个“涡流”,三、四、五爻都有可能来填补这个空缺,那么对三爻的处境就会有一个正确了解。原来三爻按照人道顺序是至四,但也有可能返初,三爻选择至四,就需克服初位的诱惑,这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的语境。乾三的爻辞是个“初筮告”,它除了说明君子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以外,还说明人的行为是有选择的,选择如果合乎天道那就是“君子”,合乎天道的行动路线也就是人道。人道的作用也不只是自强不息,而在于维护卦体的稳定与实现诸爻的通达,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反映在社会上就是政通人和。

“君子”一辞的第二次出现就是坤卦,坤卦辞讲“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对这句爻辞,《彖》传的解释是“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在坤卦中,“君子”失道了吗?没有,坤卦六爻的运行也完全是按照天道,只不过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因此坤卦的天道与乾卦的天道也就正好相反,所谓“先迷”不是失道,而是在返回到乾初甲的途中,改变了方向,原来在右边的东西,现在到了左边,原来左边的东西,现在到了右边,如此而已。这就是说,乾卦中的人则天而行是为君子,坤卦中的人则天而行也是君子,只不过两卦中的君子运行的方向正好相反,乾卦君子的行为目的是政通人和,坤卦君子的行为目的也是政通人和,不同的是乾的当权者是乾初甲,坤的当权者是坤初己。

“君子”一辞的第三次出现就是屯卦,屯三讲“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屯与乾坤卦不同的地方,一是爻有了强弱的差别,二是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屯卦的人道固守着下前右后左上这个顺序,不管卦体如何旋转或滚动,这样一来,天道这根“拐子”便拐来拐去,难以捉摸。这时候的“君子”是遵循这么道路呢?原来还是人道,也就是初二三四五上这个顺序。屯三直接至上,本来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但就是脱离了人道,这就是“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从卦体的稳定考虑,屯三还是以固守三位为好,这就是“君子幾不如舍”。从这里我们看出,人道的最初规定是依据了天道,是则天而行,但在天道与人道发生错乱的情况下,人道就成了“君子之道”,换句话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就看是不是坚持人道。由于卦分“原筮”与“复筮”两类,所以人道也是一正一反。“原筮卦”与“复筮卦”的初爻都是“人元”,但两者的地位还是有区别的,“原筮卦”的初爻是“大君”,是执政者,“复筮卦”的初爻是临时执政,或者说是换位思考,实际上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如果是两方都能过得去,那么卦体就能保持稳定状态,卦爻的运动与变化也能正常进行;如果是一方过得很艰难,另一方却能过得去,那么卦体的状态就会不稳,卦爻的运动与变化基本上也能正常进行;如果是两方都觉得过不去,卦体的状态就会发生特殊变化,卦爻的运动与变化也就不能够正常地进行,这种现象用社会做比拟就是发生革命。由于卦分“原筮”与“复筮”,人道也是一正一反,所以“原筮卦”与“复筮卦”中的“君子”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这就是说,“原筮卦”中的“君子”,到了“复筮卦”就有可能变成“小人”,“原筮卦”中的“小人”,到了“复筮卦”就有可能变成“君子”,虽然它们自以为走的都是人道。

在周易经文中,“君子”一辞一共出现二十次,其中卦辞中四次,即坤卦辞的“君子有攸往”、否卦辞的“不利君子貞”、同人卦辞的“利君子貞”和谦卦辞的“君子有終”;初爻辞三次,即谦初的“謙謙君子”、觀初的“君子吝”和明夷初的“君子于行”;三爻辞五次,即乾三的“君子终日乾乾”、屯三的“君子几不如舍”、谦三的“君子有终”、大壮三的“君子用罔”和夬三的“君子夬夬”;四爻辞一次,即遯四的“君子吉”;五爻辞三次,即觀五的“君子無咎”、解五的“君子維有解”和未濟五的“君子之光”;上爻辞四次,即小畜上的“君子征凶”、觀上的“君子無咎”、剥上的“君子得舆”和革上的“君子豹变”。六爻中,除了二爻以外,其它爻都涉及到“君子”问题。“君子”所涉及的卦,有“原筮卦”如乾、屯、小畜、同人、谦、剥、遯、夬、革等卦,有“复筮卦”如坤、否、觀、大壮、明夷、解、未濟等卦。大体说来,初爻如果能够在初位固守,或者是企图至二,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同人卦辞的“利君子貞”就是说的初爻适宜在初位坚持。否卦辞的“不利君子貞”说的就是不适宜初爻在初位坚持,但适宜初爻至二。觀初的“君子吝”是说初爻为癸,二爻为庚,由初至二比较艰难。明夷初的“君子于行”是说由初至二也就是由辛至甲隔着三个时间单位。三爻如果能够在三位固守,或者是企图至四,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乾三和屯三我们已经做了解释,谦三的“君子有终”是因为谦四为己,己是谦卦的终结。大壮三的“君子用罔”是因为大壮三为壬,大壮四为己,由壬至己隔着七个时间单位。夬三的“君子夬夬”是因为夬三为丙,夬四为甲,这是夬三脱离天道而坚持人道。四爻如果能够在四位固守,或者是企图至五,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遯四的“君子吉”就是遯四在四位固守。五爻如果能够在五位固守,或者是企图至上,那么这样的人就是“君子”,觀五的“君子無咎”是因为觀五是觀卦的终结阶段,觀卦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未濟五的“君子之光”是指四爻可以按照人道抵达五爻。上爻的人道走向比较特殊,按照人道,上爻为“终”,但是按照天道,上爻也可能是过程的中间阶段,还有可能继续运行,因此也有一个人道问题,上爻的人道走向是至五,但这需在上爻改变时间与运行方向以后,我们把这个动作也叫“转身”,“转身”的时间有长有短,比如说由癸变乙只需两个时间单位,而由乙变癸就需八个时间单位,经文上把长时间的“转身”叫“豹变”,把短时间的“转身”叫“虎变”。小畜上的“君子征凶”是因为小畜上为丙,“转身”以后为壬,由上爻壬再至五爻己,需要七个时间单位,且五爻与三爻互衡,都是强爻,所以上爻如果征伐,势必处在凶险当中。觀上的“君子無咎”是因为观上为辛,“转身”后为丁,由上爻丁至五爻甲也需七个时间单位,但此时的五爻甲却已经由“只入不出”变成了“只出不入”,其“出口”又正好是初爻乙,这样五爻就会拉动上爻至五,所以觀上也是“君子無咎”。剥上的“君子得舆”是说剥上“转身”以后,对五爻不会构成伤害,反而得到可以乘坐的车辆,剥上为乙,“转身”后为癸,剥五为戊,“转身”后为庚,由癸至庚需要七个时间单位,故而不会造成伤害。革上的“君子豹变”情况基本上与剥卦相同。从这些卦爻辞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人道就是“君子之道”,坚持按照人道行动的人就是“君子”,“原筮卦”与“复筮卦”的人道虽然相反,但在依据人道来判定“君子”这个问题上没有区别。

有没有不走人道也被视为“君子”的呢?也有,这就是谦初与解五。谦卦是一个严重的动态失衡卦,谦卦的天道是丁甲丙己戊乙,三爻至初和初爻至五都是既合天道,也合地道,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初爻在初位固守或者坚持至二几乎是不可能的,最佳的选择是至五,由初至五显然不合人道,但爻辞也把它称作“君子”,这是因为初爻的选择并非是其本意,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爻辞说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这是一种避祸它乡的行为。解卦是个平衡卦,解卦的天道是甲辛庚癸壬己,卦体平衡,卦爻运行当中又存在着两个“天人相悖”,一个是由二至三,一个是由四至五,这种态势,决定了解卦是一个陷入僵局的卦,要想打破这个僵局,只有四爻癸凭借天道一面拉动五爻壬,一面至初爻甲,四爻至初显然不合人道,五爻至四更是与人道犯顶,但为了打破僵局,也只得如此,所以五爻辞讲“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意思就是五爻在人道上的倒退不失为“君子”,但它还是把四爻至初的行为看作是“小人”,自己只是被“小人”胁迫而已。从这里我们看出,人道只是判定“君子”的一个普通标准,并非是最高标准,最高标准是维护卦体的稳定与诸爻的通达,如果是执政者没有能力担当起主宰社稷的重任,那就不如“让贤”,谦初就是一位主动“让贤”的君主。如果是社会陷入僵局,后退一步,打破僵局,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君子”的判定与阴阳没有关系,阳爻可能成为“君子”,阴爻也可能成为“君子”,比如说乾三、小畜上、同人初、谦三、觀五、觀上、剥上、遯四、大壮三、明夷初、夬三等爻是阳爻,它们可以成为“君子”;屯三、否初、谦初、觀初、解五、革上等爻是阴爻,同样也可以成为“君子”,可见把阳爻说成是“君子”,把阴爻说成是“小人”是没有根据的。

经文中提到“君子”的虽然只有二十例,但由于情况各异,因此完全可以当作是判别“君子”的二十个标准。有了这些标准,其它就可以类推。比如说小畜初讲“復自道”,复卦辞讲“反復其道”,这里的“道”就是指的初爻至二。如果是初爻坚持至二,那么这就是“君子之行”。履卦二爻讲“履道坦坦”,这是说的二爻至三,二为己,三为辛,其间有一点时间差,但二为阳,三为阴,所以是“履道坦坦”,如果履二坚持至三,那么这也是“君子之行”。所以不是经文中提到“君子”的人才是“君子”,没有提到的就不是“君子”,而是只要坚持践履人道,他就是“君子”。

一般说来,“君子”和“君子之道”属于道德范畴,可以提倡,但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人们可以遵从,也可以不遵从,这是道德与法律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是,周易中的“君子”和“君子之道”,既包含有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含有政治、法律方面的内容。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群众祥和方面讲,“君子”和“君子之道”就是为政治服务的,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君子”的首要任务或者说最大特点就是“忠君”,“君子之道”的主要内容就是保证初爻的稳定和与其它爻的通达,只不过卦分“原筮”、“复筮”两类,所以人道也就出现了一正一反,判别“君子”的标准也就成了两个,但是不论对“原筮卦”还是“复筮卦”的初爻来讲,没有一伙帮忙、捧场的“君子”,那是很难在初位固守和践履人道的,因此,“君子”和“君子之道”,也就不只是人们辨别是非的标准,而是每一个当权者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还是一个区分正义与邪恶的法律标准。在周易中,与“君子”相对待的就是“小人”或“寇”,凡是“小人”或者“寇”,都不按照人道行动,都有可能危及初爻的地位安全,既濟三讲“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既濟卦的初爻就是“高宗”,三爻受高宗之命讨伐鬼方,鬼方就是四爻,三爻征四,走的是人道,因此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但是,三爻的天道走向是至初,有篡位之嫌,三爻至初违反了人道,因此爻辞说“小人勿用”。“君子之道”当作道德标准时,通常是对违反者进行谴责,比如说需二讲“小有言”,这是因为它阻塞了初爻在人道上的出路。讼初讲“小有言”,是因为它“不永所事”,即不能长久地固守初位。当作政治或法律标准时,对于“小人”或“寇”,就不只是谴责,而是运用刑罚甚至征讨等强制性的手段,例如蒙上的“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这里就不是说教、倡导或谴责,而是动用武力。当然,具体到什么情况下使用刑罚?什么情况下进行征讨,这还需要结合卦的态势进行分析。这里只是说,单纯地把“君子”和“君子之道”当作道德标准是不全面的,它还有着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君子”和“君子之道”是被后世儒家说的最多的一个东西,有的是对的,有的是不对的,特别是不了解“君子之道”有一正一反,正走是“君子”,反走也是“君子”;“忠君”是“君子”,“忠民”也是“君子”。仅仅把“忠君”的人看成“君子”,而把“忠民”的人看成乱臣贼子,把一部分人的道德、法律或政治标准,说成是全人类的标准,这就背离了周易的主旨。

“君子之道”是规范、制约人的行为的一个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与最高标准。“君子之道”只是三道当中的人道,规范、制约人的行为的还有天道与地道,在多数情况下,天道与地道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与制约,要比人道更强烈、更有力或者说更冷酷,人的实际行动,往往也就不是遵循人道,而是遵循天道与地道,单纯用人道的标准去衡量,似乎这就是“小人”或“寇”,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按照人道走的人,有时候对人类的贡献要比按照人道走的人大得多,比如说泰卦的天道是戊甲丁己乙丙,泰卦二爻,按照人道走就是由二至三,但此行一是加剧二三之间的矛盾,二是有可能促使三爻至初,一举推翻初爻;如果是二爻遵循天道至五,这样可以避免与三爻的碰撞,这就是爻辞上说的“包荒,用馮河”,泰二还有个选择是直接至上,这是一个“三道不合”,但可以减轻对初爻的压力,所以爻辞还说“得尚于中行”,显然,二爻不论是至五还是至上,都不合人道,但却是易作者所提倡的行动,这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非但如此,在周易卦序中,有十二次特殊的卦变,其中有七次属于“中道而返”,所谓“中道而返”,就是中间的某个爻不按照人道顺序坚持始终,而是返回到初位,占据了执政的地位,例如豫四就是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有利时机,占据初位并成为随卦的“大君”,好比商汤放桀,武王伐纣,从人道的观点看,这是典型的“小人”、“寇”,是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但易作者是怎么看的呢?豫卦辞讲“利建侯,行師”,豫四辞讲“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显然,易作者是支持这个变化的,提倡的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里就涉及到规范、制约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问题,假如是原来的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失去了统治的能力,那就应当联合民众,推翻这样的统治,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仅仅拘泥于“君子之道”,就会干出违反民意,违反潮流的事情来。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法律的本质不是什么抽象的公平与正义,它不过就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是矛盾双方避免同归于尽的一种措施,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礼遇”。

在中国法学界,围绕着中国有没有不成文法这个问题,始终争执不休,这里就吁请关心这个问题的朋友,看一看周易有没有资格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不成文的法典。

【周易是什么?】  (10)  周易是一部“史书”

“史书”是指古籍专门记载历史的书,记载着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纪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叫正史,按其体例主要有纪传与编年两种,按照时间又有断代与通史之分。按照上述史书的标准与分类,假如依据天道重新排列卦爻的顺序,那么可以看出,周易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史,一部编年体例的断代史。

我们已经知道,周易有天道与人道之分,天道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道顺序是用天干来表示。人道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反映是的是人的观察与叙述的顺序,这个顺序是用初二三四五上来表示。两个顺序有一致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不一致。通常人们阅读周易,总是按照人道顺序,因为这是明显的,没有人按照天道顺序,因为这是隐晦的。如果是按照天道顺序排列卦爻,那么六十四卦就不只是一个首尾连贯、环环相扣的巨大链条,还是一个有着三百二十一年之久的历经十一代帝王的编年史。

周易中有名字可考的帝王有两个,一个是“帝乙”,如泰五和归妹五都讲“帝乙归妹”,另一个是“高宗”,如既濟三讲“高宗伐鬼方”。其它有“天子”、“帝”、“王”、“公”、“王母”、“臣”、“大君”、“国君”等等说法,可知周易时代的政治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但是这些帝王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办法说清楚。周易中的地名也有很多,如“国”、“城”、“邑”、“郊”、“野”等,但比较明确的只有“鬼方”、“岐山”、“西山”这样几个,同样,对这些地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办法说清楚。周易中讲述了许许多多的事件,单是一个蒙卦二爻,就有“包蒙”、“纳妇”、“子克家”这样三个事件,如果不是天道,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弄清楚周易中所谈到的各种事件,究竟发生在什么地方,发生在什么时候,也无法弄清楚帝王之间的更替,当然也就更说不清他们的业绩。当着我们依据经文的提示,把天干纳入每卦每爻时,一部清晰的历史画卷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周易反映的社会,既有无贫富差别的大同社会,也有贫富悬殊的阶级社会。大同社会,主要表现在乾卦与坤卦,在乾坤卦中,没有强与弱的差别,没有贫与富的差别,爻与爻可以说是完全平等,如果说它们还有什么差别的话,那就是地位的不同,先后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血缘基础上的不同,如父子、兄弟之间的不同,与经济地位上的不同是有区别的,他们之间的交往,也主要是接济与被接济的关系,没有战争、侵伐、掠夺、盗寇。在交往中,虽然也有“厉”、“咎”、“悔”等失当行为,但没有哪个爻处在艰难当中,处在凶险当中。

自从屯卦以后,爻与爻有了强弱或贫富的差别,特别是天道与人道发生了错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也就不再是平等的社会,而是有了阶级差别的社会。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是简单的血缘关系,接济与被接济的关系,而是有了战争、侵伐、掠夺、盗寇,爻与爻的关系,有亲善的一面,也有敌对的一面,在这样的社会中,有的爻可以积聚大量财富,也有的爻被剥夺,面临凶险,以至于“泣血漣如”。

周易反映的政治体制,大体上可以说是“君主立宪制”、“分封制”和“世袭制”。所谓“君主立宪制”,是指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国君”或称国王、皇帝等,一般不亲政,但享有某些特权。周易中的“国君”是谁呢?原来他就是天元甲,这个爻在乾为初,在坤为上,在屯为四,在蒙为三,在需为四,在讼为三,在师为五,在比为四,简言之,在不同的卦中,它的爻位有所不同,身份也有变化,可能是“主”,也可能是“家”、“父”、“王”、“公”、“宗”、“子”等等,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个是在家庭里的身份就是家长,这是自然形成的,另一个是在国家的身份就是“国君”,这是社会地位所形成的,经文中的“天子”、“帝”就是专指这个爻。若说亲政,天元甲只是在乾坤卦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君主”,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天元甲再也没有亲政。虽然没有亲政,但他在执政期间所形成的各种法则、章程、制度等等,却一直延续下来,而且他的权威也非其它爻所比拟,比如说师卦二爻是一个强大无比的爻,没有哪个爻能与之抗衡,但天元甲却可以以家长的身份对其进行教训,师五讲“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就是他把强大的二爻比作“禽兽”,二爻尽管强大,但不过是他的“长子”。据此我们说周易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立宪制”。

周易中的“王”不只是天元甲,还有一个就是地元己。六十四卦按照奇偶可分为“原筮”与“复筮”两类,天元甲有极大的权威,但它的权威仅限于“原筮卦”,在“原筮卦”中,天元甲是天道上的开端,具有“只出不入”的性质,而在“复筮卦”中,天元甲却是天道上的终结,具有“只入不出”的性质,而地元己却成了天道上的开端,有了“只出不入”的性质,这个爻在乾为上,在坤为初,在屯为二,在蒙为五,在需为二,在讼为五,在师为三,在比为二,简言之,在不同的卦中,它的爻位有所不同,身份也有变化,可能是“主”,也可能是“王”、“母”、“公”、“宗”等等,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个是在家庭里的身份就是“母”,这是自然形成的,另一个是在国家的身份就是“王母”,这是社会地位所形成的。地元己只在蹇卦和解卦中执政了一段时间,其它时间也不亲政,但她的权威也不容忽视,在取象上,天元甲取象为“龙”,地元己的取象就是“虎”。师卦二爻讲的“王三錫命”,这个“王”是指的天元甲,比卦五爻讲的“王用三驅”,这个“王”说的却是地元己。

周易中虽然有两个“王”,但这两个“王”也不是平起平坐的,相比之下,天元甲的身份要比地元己高,大有卦三爻讲的“公用亨于天子”就是地元己与天元甲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地元己尊称天元甲为“天子”,而自谦为“公”。经文中谈到的“鬼方”就是地元己。

周易中的执政是“原筮卦”的初爻,在经文上这个爻就叫“大君”。“大君”担当着主宰社稷的任务,是“开国承家”,社会稳定与否,主要看这个爻。“大君”的产生,有天命、王命与自命之分,乾初甲作为“大君”就是天命,好比家族的族长,是自然出现的。屯初、师初、小畜初、同人初等作为“大君”可以说是王命,王命就是得到王的任命,比如讼卦四爻讲“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正是这个爻变成了师卦初爻;再比如师上讲“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是这个爻变成了小畜卦的初爻。自命就是自己给自己任命,不一定得到王的批准,比如说豫卦卦辞讲“利建侯,行師。”四爻辞讲“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正是这个爻凭借强大的实力,又得天时、地利、人和,通过武力,一举夺取政权,变成了随卦的“大君”,这个“大君”是否得到王命了呢?至少从经文上看不出来,豫卦中地元己是“盱豫悔,遲有悔”,天元甲是“貞疾,恒不死”,这表明两个“王”对豫四的行动持不支持的态度。“大君”的变化,就是改朝换代。

“复筮卦”的初爻也承担着支撑卦体的任务,但它不是“大君”,而是“从王事”,诸爻能否通达,也主要看这个爻,如果不能支撑卦体或者使诸爻陷于僵窒,那就有可能引起特殊卦变。

除了“王”、“王母”和“大君”有着特殊的权利以外,其它爻也有自己的权利,有疆界、有城邑,有国君,有臣民,甚至有军队,因此我们说周易的政治体制,既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也是一个封建诸候制。

与封建诸候制相配套的就是世袭制,“王”可以世袭,“王母”的家族也是世袭,诸侯的疆界、权利等等也是世袭。

如果我们以岐山作为地理坐标,那么天元甲的领地就是在岐山以东,地元己家族的领地在岐山以西。长子乙的领地在天元甲的北部,次子丙的领地在天元甲的东部,三子丁的领地在天元甲的南部,四子戊的领地在天元甲的西部。天元甲有“庙”,地元己有“宫”,也叫“王居”,这个“宫”或“王居”当在天元甲的领地内。

第一代“大君”是乾初甲,我们这里叫做“帝甲”,历经乾坤两卦,在位十一年;第二代叫做“帝乙”,历经屯、蒙、需、讼四卦,在位二十一年;第三代叫做“祖丙”,历经师、比两卦,在位十二年;第四代叫做“祖戊”,历经小畜、履、泰、否四卦,在位十九年;第五代叫做“祖丁”,历经同人、大有、谦、豫四卦,在位十九年;第六代叫做“中丙”,历经随、蛊两卦,在位十一年;第七代叫做“中丁”,历经临、观、噬嗑、贲、剥、复六卦,在位二十八年;第八代叫做“中乙”,历经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等十四卦,在位七十四年;第九代叫做“公爵”,历经蹇、解两卦,在位六年;第十代叫做“小乙”,历经损、益、夬、姤、萃、升六卦,在位三十二年;第十一代叫做“小丁”,历经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等十八卦,在位八十八年。这样周易这个“王朝”自乾初始,至未济五终,历经十一代“大君”,共计三百二十一年。

周易作为编年史,我们先以帝甲为例:

1、甲子    帝甲元年,初创时期,不可有所施行。

      (乾初:潜龙勿用。)

2、乙丑    二年,转折时期,宜积聚力量。

      (乾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3、丙寅    三年,固守君道,勤勉有加。夜晚警惧,似有危厉,无灾。

      (乾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4、丁卯    四年,或有挫折,但无灾祸。

      (乾四:或跃在渊,无咎。)

5、戊辰    五年,英雄出世,如鹏展翅,欲大有为。

      (乾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6、己巳    六年,兴旺至极,此后转衰。帝甲势退,将是他人有为之时。恰似暮秋季节,严寒将如期而至。

      (乾上: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初:履霜,坚冰至。)

赞曰:大哉帝甲,开国之君。格于上下,光照四邻。九族和睦,平章百姓。保合太和,国脉长存。

      (乾卦辞:元,亨,利,贞。)

7、庚午    七年,前程若直,前景似方,周行如返。不再攀高,则亦无不利。

      (坤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8、辛未    八年,鱼龙杂处,倒也安定。欲助他人成就霸业,不能成功,但有结局。

      (坤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9、壬申    九年,门关紧锁,无咎无誉。

      (坤四:括囊,无咎无誉。)

10、癸酉    十年,收获时节,当以长子为继。

      (坤五:黄裳,元吉。)

11、甲戌    十一年,帝甲失位,倍感苍凉。望其子孙,各奔前程,如猢狲散,兄弟阋墙、同门喋血之事也时有发生。帝此后只能以宗主身份,发挥作用。动荡时期,妻女欲与强者联姻,也不失明智之举。

      (坤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屯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赞曰:贤哉帝后,凤鸣西歧。生儿育女,后事有继。步君后尘,前途不迷。扶长携幼,安宁得吉。

  (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我们再以帝乙为例:

12、乙亥  帝乙元年,初登宝座,动荡不宁,当以正固自守,封建侯国,令其各有所安。

        (屯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13、丙子      二年,东方侯国,欲逐鹿南方,虽此行无需忧虑,但有违君子之道,当知事之几微,舍弃此举。此侯前景艰难。

        (屯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14、丁丑        三年,南方侯国,积贫积弱,孤立无援,动荡年代,唯有“泣血涟如”而已。

        (屯上: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15、戊寅        四年,西方侯国,囤积财富。适可而止则国运兴隆,过分则有危及帝乙之势,难免凶险。

      (屯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16、己卯        五年,中原公爵,虽也贫弱,但西北两强,皆欲交盟,唯此时也,当如女子贞洁自守,静观其变。无知无欲,可得吉祥。

        (屯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蒙五:童蒙,吉。)

赞曰:雄哉帝乙,奉天承运。固守基业,叶茂根深。封侯建国,意在利群。尾大不掉,是以担心。

    (屯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17、庚辰        六年,西侯恃强凌弱,骄奢淫逸,一如败家之逆子。

        (蒙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18、辛巳        七年,南方侯国,受西侯胁迫,欲对东侯制裁,用以摆脱西侯控制,唯其自身贫弱,处境艰难。

      (蒙初: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19、壬午        八年,东侯处于困境。

        (蒙四:困蒙,吝。)

20、癸未        九年,面对诸侯纷争,帝乙宜固守基业,不宜侵伐,但需防范。

        (蒙上: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21、甲申        十年,诸侯纷争,帝甲受扰。恰似柔弱之女子被有财势的男人逼迫,难免失身受辱。

        (蒙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赞曰:帝乙当朝,持权握柄。诸侯归心,勿做童蒙。先王有制,不可亵渎。宜于安定,天下太平。

    (蒙卦辞: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22、乙酉      十一年,帝乙局势稍安,应谋长久稳定之策。

        (需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23、丙戌      十二年,东侯国势渐强,有侵伐南侯之势。

        (需三:需于泥,致寇至。)

24、丁亥      十三年,南侯自身贫弱,又为列强环伺觊觎,难免心生警惧,但列强之间又互有猜忌,故此终得吉祥。

        (需上: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25、戊子      十四年,西侯富裕充实,尽情享乐。

        (需五:需于酒食,贞吉。)

26、己丑      十五年,中原公爵,亦渐强盛,招来微辞,但最终吉祥。

      (需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讼五:讼,元吉。)

赞曰:天下芸芸,宜于有宾。影响所及,安定为吉。化解矛盾,利于出巡。

    (需卦辞: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27、庚寅      十六年,争讼肇始,西方侯国败讼,退归原地,尚能保全“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讼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

28、辛卯      十七年,南侯未能尽守土之责,也招致微辞,但最终吉祥。

      (讼初: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29、壬辰      十八年,东侯也败讼,返回本土待命,保持安定稳固,可得吉祥。

      (讼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30、癸巳      十九年,东西两强为争夺南侯地盘引发争讼,恰如官吏骄横,皆由升迁过分而起,帝乙乃实行削藩之策,对东西两侯和公爵进行褫夺。

      (讼上: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31、甲午      二十年,帝甲供养唯靠原有所存,虽形势艰难,但最终吉祥;欲图重新执政,无奈力不从心。帝乙拥兵自重,老王予以谴责,命二子东侯即位,而长子帅师征伐,其它子弟死伤惨重。如再保持沉默,听之任之,难免凶险。

      (讼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师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赞曰:宾不尽来,中道阻塞。中期吉祥,结局险恶。群雄争霸,自有强者。不可远行,岁月蹉跎。

    (讼卦辞: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32、乙未    二十一年,帝乙削藩,战衅蜂起。帝乙帅师,所向披靡。只是招来众怨,终至失位。继之者为东方侯王,帝乙之弟,是为三世。

      (师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后略)

周易作为编年史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但是否可以改为纪传体呢?我们说也可以,只要把遍年史当中有关某人的事迹集中起来,就成了传记,我们先以帝甲为例:

帝甲者,易国开国之君也。甲子年(公元前某某七年四月四日)登基,在位十一年,历乾坤两卦,以龙为图腾。 帝在位期间,初遁世无闷,后则天而行,自强不息。察风物之微,辩动静之宜;明君臣之道,申长幼之序;与天地合德,为生民立极。裂土封疆,长子居北,次子居东,三子居南,四子居西,帝后则居中。巡游视察,上传下达,赏赐供奉,皆依序而行。即帝之圣谕赏赐及巡视,则先北而后东,再南再西,最后归于王后。而启奏或供奉则正好相反。王后之懿旨、赏赐及供奉等则与帝相反。此谓“君子之道”。是时族内均等,弟兄和睦,四海升平。正所谓“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但在转折时期有了贫富、强弱的差别。帝终日勤勉,保持警惧。虽国运兴隆,然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也无可奈何。至甲戌年传位于长子,此后便以“宗主”身份,或周游列国,或颐养宫中,虽不再干政,但遇有不平之事,也少不了要说上一说。

    帝一生简朴,尤其退位后,子弟不和,争端屡起,每每供养断绝,甚至危及宗庙社稷 ,帝则忍辱负重,维系大局。退位四十余年后,适逢东北天灾,生灵涂炭,帝不顾垂暮之年,放弃舒适生活,拔山涉水,前往视察救济,终以心力劳瘁,于甲子年辞世。其辞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帝临危曾招集族人共同议事,死后谥为“宗”,立嗣为“天子”,惟奉祀宗庙而已,国政则由君主执掌。

帝后己氏,西歧人也。辅佐帝王,母仪天下。厚德载物,乃顺承天。帝出则代行王事,帝居则考鉴得失。帝退位后,己后也甘于贫穷,恪守妇道;己后死后,其族人封为“公”,位列诸侯之上,得享诸侯贡献,世袭一如天子诸侯。

再以帝乙为例:

帝乙者,帝甲之长子也。初封北地,躬耕田亩,兼父王信任,渐成气候。乙亥年继位,号为帝乙,在位二十一年,历屯、蒙、需、讼四卦。当其时也,兄弟间实力已然失衡。帝乙登基伊始,即先封建侯国,划定疆界,命二弟为东侯,三弟为南侯,四弟为西侯,自居北地,老王于中有宫室宗庙,母后于中则有封地,其族人为公爵,位列诸侯之上,各守其土,世袭罔替。余则皆承父制不改。唯依君子之道,则帝乙之政令、赏赐或供奉等,则变成先母后,后东侯,再老王,再西侯,最后是南侯;启奏和供奉等则反其道而行之。

    帝乙当朝,政局不稳。西侯凭借强大国力,囤积财富,自行享乐;东侯也有逐鹿南方之心。帝乙六年,西侯恃强凌弱,先是胁迫南侯与东侯交恶,后竟危及老王,一如败家之逆子。西侯东侯于是引发争讼。帝乙迫于无奈,乃收回对各诸侯之成命,实行削藩之策,集权势于一身。此事引起老王不满,招致诸侯怨恨,终至失位,继承君位者则为二弟东侯。

帝乙失位后,一度凭借强大实力,征伐扫荡,公爵首当其锋,其他子弟死伤不计其数。帝乙在师中,“君命有所不受”,致使三世君主形同傀儡。但帝乙却无复辟之意,战后先是奉养老王,父子言归于好;后与西侯尽弃前嫌,规其回复正道,助其登基继位。四世六年,帝乙传侯位于子嗣,自己则回归帝甲属地,颐养天年,偶因属地饥馑,也有嫁妹联姻之举。帝甲归天之际,召开同族大会,帝乙则被排除在荒郊野外,自思也无愧对祖宗之事。考帝乙一生,勇猛刚决,武功盖世;代行君事,杀戮甚众,也属无奈之举;战后奉养帝甲;以天下为公,辅佐三世;不计前嫌,力荐并规劝四世。颇具长者之风,固亦一代明君也。

周易当作史书阅读是完全可以的,但这个王朝距离我们现在到底有多少年还很难确定。另外,用周易这种方式描述历史也是绝无仅有,因此,我们说周易可能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更可能是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的真实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于,真实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偶然因素,有很多的巧合、雷同或重复。历史的真实是以真实的历史为原型,经过了再加工,剔除了某些偶然性、个别性的东西,凸显了历史的必然性和一般性。比如说帝乙可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人物,也可能是一个“化身”,是众多的类似帝乙的人物的一个“集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519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84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544评论 0 33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742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646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27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13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69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24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6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9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9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9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6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1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88评论 2 34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871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