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沟长城距涞源县城只有几十公里远,沿108国道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资料上说它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绵延几十公里,是内长城的一部分。
乌龙沟长城最突出的特点是敌楼保存十分完整。
登上长城的残墙左右看,数十座敌楼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周围的山峦上。这些敌楼有的前伸,有的后置,每一座敌楼均有城墙与两侧的敌楼相连。它们前后相对,左右呼应,像一个个守护的士兵,静静地矗立着,望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历经风雨四百余载,仍旧忠于职守。又像一个个圣人,俯视人间的悲欢离合,见证尘世的荣辱得失。
在冷兵器时代,它是一道屏障,抵御外敌入侵,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初人们费劲巴力修筑的这些,在今天已经失去它原有的功能,只能作为历史而存在了。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沿着城墙走了一小段,路过的几个敌楼,有的门开在楼体中间,有的开在旁侧。建筑外围的墙壁上大部分有3个x4个瞭望孔,偶尔也有3个x3个的。瞭望孔上圆下方,宽不足半米。敌楼内纵横分布着回形拱,走进里面,如同走进一个迷你小迷宫。上到顶部峰火台的蹬道现在已经堵上了,堵蹬道的新砖依稀可辨。整个敌楼浑然一体,恍如抗战时期的小型雕堡。
令人疑惑的是,进出敌楼的台阶很高,目视大约有六七十公分。我们上下的时候非常费力,有时候需要借助旁边的断墙才能攀上攀下。私下里揣度,难不成古时候的人长得当真比现代人高,步幅大,台阶才得修大了一号?又或者,守卫的将士因战事频发,精神紧张,行动急速,更适合跨越高一些的台阶?
站在城墙上,不经意间,那一道道的断垣残壁,就将你引进历史的长河,带你去倘佯古今。这里的每一块砖石都值得抚摸,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记住。每一次低头,每一次仰望,都能捕捉到闪光的历史,它们在寒风中颤抖,在阳光下灿烂,让人无端地生出些许悲凉来。
长城肃穆,是不是也在感叹世事沧桑,瞬息万变?当初的狼烟四起 ,终究沉寂了沧海桑田。冷清和寂寞过后,迎来的喧嚣不再是呐喊和嘶杀,而是悠闲渡步的游人。
提起长城,不管是秦代的,汉代的,还是明代的,总是伴着无数的传说。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曾让多少人落泪。王昭君走出汉宫,出关和亲,又让多少人慨叹。而那些守城男儿用血肉谱写的壮歌,又是多么感天动地。
徜徉于古城墙下,耳畔仿佛响起苍老的呼喊和如泣如诉的哽咽。洞萧吹冷月,怎能吹去那已逝岁月里的金戈铁马?黛山送残阳,又怎能送走千年不绝的惊悸噩梦?那是一段历史,记载着过去;那是一位证人,见证着今天;那是一个路标,引领着明天。
看看脚下这被岁月侵蚀得斑斑驳驳的墙体,再看看远处山坡上闪着金属光泽的大风车,禁不住一声叹息:历史已碎成一片狼藉,壮士情怀也已随风而去。而今,这里的变化,正如那徐徐转动的大风车,每一时每一刻都被赋予了新的元素,不是变得更坚固,而是变得更美好。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一曲《长城长》唱出了人们对这些历史遗留复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