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作家萧红仅仅活了31岁就几乎尝试了所有文学体裁的创作,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别致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方法、散文化的叙事结构,建立了独特的“萧红体”。
萧红是特别善于回忆的作家,她的《小城三月》、《呼兰河传》都是回忆故乡的名篇,都是我大学时代的迷恋。萧红的文章里,起初我不大欣赏《回忆鲁迅先生》,也曾鲁莽地质疑:“这有什么值得写的?读起来有些流水账,犯了写文章的大忌,那些生活场景之间似乎毫无逻辑的关联,除了细节描写可圈可点,实在无法与萧红其他文章相媲美啊!”
这个假期,我静静地读了未删节的全文,听了名家对于鲁迅和萧红师生情谊的阐释,懂得了这篇文章是萧红因着“心灵的伤患”来结构全文的,她的流亡经历,她对外界的敏感,她对鲁迅的情深谊厚,鲁迅先生刚去世的时候她完全写不出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她给端木蕻良的信里说:“本来是活人,强要说他这么死了,情绪上受不了。”直到在鲁迅去世三年之后,才创作出这篇回忆恩师的散文,45个生活画面,像简笔画又像连环画,写平常又不平常的生活,再现一个不一样的鲁迅。我不禁回想到《说和做》,臧克家回忆他的老师闻一多,两篇都是打破迷信、去掉神话色彩来写导师的名篇。
原文里,萧红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鲁迅先生”,这四个字一共出现了272次,每一次的呼唤,都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感情,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的姿势、评论女人穿衣、讨论公园、尝海婴碟里的鱼丸、讲鬼故事、卧病在床、病逝等,全篇的布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剪裁,描写会客室、书桌前、病榻上的画面,将伟大人物化为活生生的存在,鲁迅不再是遥远的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自己感觉和情绪的人,是萧红的导师更是她的诤友。
写人要想写得好,首先要带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萧红的此篇就做到了。
里面有一番对话:
“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象很难以答。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这一段对话,都是逼真的生活的还原,恐怕除了萧红,再也没有人能还原鲁迅的情态了。
从写作手法来看,这篇文章胜于细节描写,看似散点的细节描写,却刻画出一个伟大的灵魂。她的细腻敏感,源于她的细心的观察。
纸烟便宜的给自己,贵的招待客人;看完电影,车让给其他人坐,鲁迅先生自己带着小海婴在苏州桥边等车,细节描写活化出一个克己待人的鲁迅形象,令人心生敬佩。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崇高的,但绝不是高不可攀的。鲁迅先生文笔犀利,很多人看他是金刚怒目式的,冷峻的、不苟言笑的,甚至会以为他是无情的、生人勿近的。可在作家萧红的细节描写里,鲁迅是真实可亲的。
萧红对细节的抓捕极妙。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处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鲁迅,他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实可亲,令人喜欢。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阖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被炉里的火染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坐、阖”,属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染”和“蹲”,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纸烟听子和茶杯人格化,这四个动词细腻入微地写出了鲁迅先生工作刻苦、意志坚强的形象。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高大。”“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这是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体现出鲁迅先生夜以继日、工作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勤奋,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的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同学们知道的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生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浙江绍兴一个即将走向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曾远赴日本学医,因为特殊原因,他选择了弃医从文,最终成为了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他的七言律诗《自嘲》的颈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展现了他的“硬骨头”和勇敢坚毅的革命精神。
读完了《回忆鲁迅先生》,结合上学期读过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下你对鲁迅的新认识,以“我眼中的鲁迅”为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