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目标前首先要明确,我们指定的目标是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为主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学习目标,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设定的,更大程度上构建学生活动和实践的课堂。
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靶子,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想要课堂的高效,都离不开清晰切实可操作性的学习目标。那么,在制定目标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秋思》为例,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学习目标表述清晰
学习目标制定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让目标从模糊变清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里对古诗阅读的要求,有如下两条: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如果把以上课程标准的要求直接套用为学习目标,会出现什么问题?以《秋思》为例,我们把课程标准简单转写,会得到如下的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秋思》的基本内容。
2.能感悟《秋思》中的情感,能积累、运用《秋思》。
学生看到这样的学习目标一定还会有很多问题。以第二条目标为例“能感悟《秋思》中的形象和情感”为例,学生可能会问:“感悟”是什么意思?我到底要做什么?我要感悟到什么程度才算达到了标准?我怎么感悟?有方法吗?有条件吗?因此,这样的一条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缺乏可操作性。如果不对以上的问题界定模糊,学生就无法真正的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也无法评估测量学生是否达成了目标。
我做以下调整,把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全部改为学生,使用动词尽量避免抽模糊的动词,改用可观测可测量的动词来表述,并规定最低学习结果的达成标准。
调整后《秋思》学习目标:
1. 我能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受作者情感并能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2.我能借助诗句关键字词,感受《秋思》的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3. 我能结合诗人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感受《秋思》的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4.我能发挥联想与想象,感受《秋思》的情感并准确说出自己的个人体验。
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并不等同于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从词义上看,核心素养必须是“核心”的,核心素养之外,还应该有“非核心素养”。否则,所有的素养放在一起,就不是“核心”的素养了。
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的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聚焦选项”。
学科核心素养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间是存在一段距离的,如何根据学科素养目标来设计和编写课堂教学目标,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为例。
教学参考上的教学目标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在读了唐少华《如何将“学科素养目标”转化成 “课堂教学目标”》一文后,在确定目标之前,首先思考,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选择1.按现代白话文的解释来理解词的一般意境。
择选2.按时代的历史大背景下揣摩词人的真实心境。两难,这首词不同于之前孩子们学到的,学深学透直逼文化源头与简单肤浅的体会,要在两者之间求一个平衡。古诗文教育不仅仅是领悟古诗文本身,还有培养对古诗文学习的情感、领悟学习方法等内涵。
修改后,学习目标4、5的描述。
(1)我能运用之前学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朗读、利用注释、插图理解字面上的含义等等。
(2)我能顺着文字脉络,用想象去触摸、去丰富每个简洁汉字所呈现的情景。
————西安经开第一学校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