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课程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学孟子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孟子中分为了五大课程——1. 孟子其人2.性善论3.修身4.仁政5.亚圣,我认为性善论、修身和政治学是比较重要的。
孟子对人性是有充足的了解,性善论中会牵扯到人性的善于恶,从人性的善与恶中就能看出佛教与道教的不同之处。人性本善是孟子坚持的观念,而人性本恶又是道教的观念,就比如八卦图中,白色是人性善的那一面,黑色是人性恶的那一面,不得不承认人性的恶是占上风的,每个人都有恶性的那一面,所以,要自己控制自己恶性的那一面。但也要知道人是有恶性的一面的。就如《性,尤杞柳也 》中孟子会与告子辩论性,他们借着杞柳和桮棬来辩论人性。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在《性,尤杞柳也》中告子认为仁义是在外的,从性加工而变为义告子将性比喻为杞柳,将义比喻为桮棬。告子觉得性加工成义就像杞柳到桮棬那样。孟子的观点却恰恰与告子是相反的,孟子认为仁义是由内向外发出的,孟子将仁比作杞柳之性,又将义比作桮棬。孟子反问告子:您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桮棬呢?还是损伤杞柳来做桮棬?如果是损伤杞柳来做桮棬,那么是不是应该要损伤人的本性才可让人变的有仁义吗?带着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这应该是你的结论吧!
从《性,尤杞柳也》中能得出孟子的观点,孟子是从道德,本性,理性的层面所写的,而告子是从性为材料加工成为义的这个层面来写的,他们的观点是相反的,孟子认为仁义在内,而告子认为人义在外。
这一则就教会了我人性的不同,要从本性道德理性的层面去分析问题。
在《人性向善,犹水就下》中也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这跟《性犹杞柳也》是一样的道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说:“人性就想像激流的水,在东边开个口,水就向东流。咋在西边开个口,水就像西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像水部分东边和西边一样。”这是告子的观点。而孟子却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告子认为人性就没有善或不善这一说,而孟子的观点是水之就下是向善的。
性善论中告子始终认为仁是内,行是外的,而孟子觉得仁是外的而性行是内的仁义内在,仁义是一体的。告子与孟子本质的区别在于告子是自然的生物的那种,孟子将是道德的理性的一层。
孟子这个课程教会我如何去辩论,人性又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