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山
---浙之旅4
2016年的11月25日,也就是我们在浙师大学习的第四天,这一天,天气阴沉沉的,我正在津津有味的听着教授们的讲课,脸往左边不经意的一撇,透过窗户,非常突兀的一座山峰,矗立在远方,就像一个巨型等腰三角形,突然扑入我的眼帘,云雾环绕在半山腰,好像是仙境。哇,这就是传说中的尖峰山。一堂课,我的头不知转了几回,于是下定决心中午不休息,抽空一定要上去爬一爬尖峰山。
午饭的时候,我又叫了两个同乡说明中午的计划,牺牲午休时间爬山,于是草草吃了点午饭,就迫不及待的从学校的北门出去,跨过G60沪昆高速公路立交桥,进入了乡间小道,尖峰山看见很近,但走起来其实有一定的距离,先是拐上迎宾大道,最后再转到尖峰路,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4km的路程,才到了山脚下的石墙脚村。
尖峰山没有门票,确切地说是个公园,有一个比较简易的象征性的大门,一路都是比较陡的石梯,并且每隔一段就标志爬了多少台阶,总共有1800个台阶,可以和五台山的黛螺顶相媲美了。我们爬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一鼓作气冲上了峰顶,它海拔仅有427米,是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区之一,自古为金华人的一种心理凝聚和精神象征,外出远行的金华人用“一日不见尖峰山就要掉眼泪”来形容自己的思乡之情。好一个
“金华山色与天齐,
一径盘纡尽石梯。”
尖峰山是登临俯瞰金华城境的最佳点之一,这里山美、水秀、林茂、草密。虽然是初冬季节,但不管是在山下仰望高处,还是在山上眺望远方,到处都是绿色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真是“厌彼尘俗喧,爱此清幽景”啊!站在尖峰山顶,放眼望去,古都婺州尽收眼底,冬日暖阳、薄雾冥冥、远近层楼、错落有致、青山起伏、水平如镜、路网如带,绿树成荫、交织成一幅美丽的江南画卷。
金华的山啊,楚楚动人。
金华的水啊,婉约婀娜。
由此上溯到十七世纪,清代玄烨创作的一首诗:
塞山秀出亦娟娟,细路穿林碧磴悬。
却为晚来飞雨过,数峰横翠入寒烟。
这是康熙大帝《尖峰山谷口作》创作的一首诗。尖峰山古时又称芙蓉峰,《方舆记》记载“孤山特秀,状若芙蓉,故名” 。明代杜桓曾写下《金华十咏·芙蓉晴翠》:
“长山直下小尖峰,一朵芙蓉植半空。
雨霁袭衣岚气湿,春深照眼翠光浓。
真形图画开奇观,萧寺楼台隔几重。
造化秀钟人物盛,前贤高出浙河东。”
明代诗人胡应麟《芙蓉峰》:
“万仞嵯峨雾色重,
青天谁削紫芙蓉。
扶筇恍忆西游日,
玉女盆边第一峰。”
公元1636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来到金华山,第一站就是尖峰山。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自罗店东北五里,得智者寺。寺在芙蓉峰之西,乃北山南麓之首刹也,今已凋落。而殿中犹有一碑,乃宋陆务观为智者大师重建兹寺所撰,而字即其手书。碑阴又镌务观与智者手牍数篇。碑楷牍行,俱有风致,(恨无拓工,不能得一通为快)。”
智者寺在千年的历史风雨中渐渐塌毁,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幸好,陆游的碑刻还一直保存着,模糊的字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金华山,在金华府北二十里。……山巅双峦曰玉壶,曰金盆。《唐六典》:金华,江南道名山之一。山西南五里曰芙蓉山高千余丈,孤峰独起,秀若芙蓉。一名尖峰山。相接者曰赤松山,亦在府北十五里。
尖峰山景区以尖峰山为中心,北至黄大仙景区,东至赤松山景区,西至双龙洞景区,南至金华市区,总面积9.29平方公里。霞客古道系古时罗店通往双龙的官道,两山夹抱,一路泉水叮咚,鸟语花香,移步换景。徐霞客由此登金华山游历科考。
我们三人登上山顶以后,已经是午后二时许,短暂的休息了一下,为了赶课,草草环视了一下四周景色,就匆匆下山坐上公交返校。尽管身体非常疲惫,但内心却异常兴奋,我们为实现踏上尖峰山这个小小的目标而自豪。诗曰《游学》:
游学间隙巧安排,
繁华尽处远尘埃。
课上几番频回顾,
半缘求学半缘景。
云缠雾绕小尖峰,
朝辉夕映金芙蓉。
若将闲处来登顶,
风光无限婺江中。
2022年12月13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