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化的手段也不借助,独立解读教材吗?——我用窦桂梅老师在这篇文章开始时的那句话也问问自己。
今天的一切都那么现代,一切教学资料都可上网查阅下载,稍加改动便能为我所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使我缺少了琢磨文本的细心和耐心。
可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是文本细读的作用。
所谓“细读”就是仔细阅读,充分阅读。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字字未意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细读文本时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要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
这里窦桂梅老师说的文本细读,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细读,而是对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充分阅读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就文本本身进行反复、深入、全面、细致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细读,一般包括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态度和情绪等因素,以辨认出张力、悖论、反讽和语境等特性,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有机结构和全部含义。也就是说,要仔细分析优秀作品的构词、句式、篇章结构、内容逻辑、意蕴与意味,从而把握不同文本在写作中因场合、身份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语境、情感态度、气势高低、内在韵味,反复揣摩,烂熟于心,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写作技巧、阅读快感,乃至教学内容。
“细读”下的“充分阅读”就是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读一遍都要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只有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对文本做出丰富深刻个性化的解析。
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唯此,备课时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