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阿姨家里有一架卡西欧的白色电钢琴,是前年为了小孙女回国期间能练琴而特意添置的。待小姑娘回美国后,琴就闲置了。阿姨很想学,但一直没机会,虽然退休了,她还是需要花很多时间照顾孙辈和老人,留给自己爱好的时间并不多。
阿姨抱憾道,小时候什么都没有学,现在觉得可惜,现在就特别想学个钢琴,想自己能自弹自唱。正好今天老师又来家里上课,我就喊阿姨过来旁听。
叔叔喜欢唱歌,平时不好意思开口,就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唱,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喊口号的气势还在,退休的年纪依旧嗓音洪亮,声音浑厚。
老师是文艺兵出身,钢琴、民歌是绝活儿,我赶紧把她推荐给二老。
她给二老上了点试听课,教了点发音,我兴致勃勃地凑过去,看到他俩像小学生一样站的笔直,跟着老师“咦~咦~咦~”吊嗓子,紧张到身体不知所措,又像小学生一样充满了对新事物的期待。
对于老人而言,有明确的爱好真的极为难得。父母一辈大多数从苦日子过来,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为温饱奋斗,哪顾得上自己。而且那个强调集体、统一的年代,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极有可能显得不同,不同意味着危险和不确定。 孩子长大离家,自己又没有爱好打发时光,到了老年多显得空虚。
爱好的作用不仅仅是打发时间,更重要的在于:
1、它可以帮助人定义自己。我们从小被告知要乖、要听话、要做成绩好,才是好孩子,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这种单一价值判断标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很容易活在别人的标准中。
工作中本质上也是为集体和社会服务,虽然强调个人价值和组织价值的协同,但它不像爱好,爱好纯粹自内心,是让个人感到愉悦和幸福的,它不会被抢夺走,也和父母、亲人、朋友的观点无关,一切的出发点只需要考虑“我喜欢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定义自己的热情,从而定义自己。
2、它可以让人更有勇气。正因为爱好与他人无关,所以你的不同爱好可能就意味着“不被理解”。所以,坚持投入在自己喜爱的事,甚至分享出来,需要极大的勇气。
我有个女同学,大学的时候就喜欢摄影、画画,毕业后做全职妈妈,逐渐喜欢上拍自己闺女,拍的越来越好,就开始接朋友的拍摄邀请,每次看到她分享的照片,就觉得充满了光亮和勇气。
我喜欢种花,但这个常被归为“老年退休话题”的爱好,在同事和朋友中基本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最开始分享到朋友圈时,我还会感到犹豫和紧张,“会不会被人认为过得太安逸啊?”“万一被别人觉得我不用心工作怎么办?”
但随着种花时间越久,看到花都在不同的季节里,各自有节奏地生长、开花,看它们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真心分享自己认为的美和喜悦,逐渐就不再那些无谓的情绪困扰。
经过了两年的园艺实践,又开始重拾健身、写作后,我逐渐认同:
1、每个人这一生都应该找到个骨灰级的爱好。这与年龄无关,与学识无关,与基础无关,与天赋无关,与他人无关,坚持去“寻找”,坚持去“玩”,玩到极致,无论生活境遇如何改变,它会成为我们浮动不安生活中的定海神针。
2、持续投入时间。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给爱好,哪怕5分钟也好,这5分钟,只和自己待在一起。
如今,只要是在家的日子,我每天晚饭后都会坚持弹30分钟钢琴,状态不好也弹完,有兴致浓厚也不超时。这半小时帮我度过了饭后血糖升高、思维反应迟缓的阶段 ,成了每天最为放空的时光。
无论此前这一天过得如何,每次合上琴盖,我就相信自己会有个安宁而丰盈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