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25)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通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过分恭敬逢迎或者明明很怨恨而表明装作很友好的样子,这样的人左丘明以此为耻,我也以此为耻。”
【学究】
左丘明是春秋时代特别值得敬重的贤人,著有《左氏春秋》,很值得孔子敬重的人,这里借左丘明对当下社会那些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于那些过度察言观色而奉承过头的人,一定背后又不可告人的动机,所以非常讨厌;对于那些表面上镇定自若而内心无限怨气的人一样是伪君子,也非常讨厌。
人与人相处在于坦诚相待,不需要丧失人格来迎合;也不需要假装和容而来相处。这是儒家特别反对的社会现实,而且借左丘明这样的贤人来加深对这种行为的痛恶程度。
【原文】(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通译】
颜渊和子路侍奉者孔子,孔子说:“大家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说:“希望出入有车马,穿着丝绸,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没有遗憾。”颜渊说:“我不愿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愿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问孔子:“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能使人老有所安,友有所信,少有关怀。”
【学究】
这里孔子和弟子颜渊、子路一起说自己的志向,各有千秋。子路重物质,重义气;颜渊重礼仪,比较低调;孔子心怀他人。可见不同的人志向是完全不一样。也就所谓人各有志,不可等同而强为。
孔子这里更多是一种情怀,后人所谓“老有所乐,少有所求”便是一种传承。
【原文】(5.27)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通译】
孔子说:“完了,我没见过能看到自己错误而能从内心自我责备的人。”
【学究】
人是不断自我肯定中活着的,没有人会否定自己,即便认为错,那个认为错的认为也是对的,所以人都自以为是。孔子这里说到就是这种现象,没有人会去向自责,即便有也会找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
这是一个特别难以究竟的话题。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有人不承认自己错,是因为没有觉知;有人承认自己错但依然错是一种习惯;有人承认自己错又不断反省是因为自己也是对的。这样延续探究下去,最终有结果吗?无法研究到底,那么归根结底就是人就是在肯定自己的认知下活着。
【原文】(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通译】
孔子说:“在十户范围内,必定有忠信如左丘明这样的人,但不一定有左丘明这样好学之人。”
【学究】
公治长这篇文章结束,再次说到忠信和好学,背后就是再次透彻仁德忠信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丘”可认为孔子自己,也可以为借左丘明之说,通篇文章连贯看待,孔子不会借自己说事,也就是借他人之言来说明忠信对人对重要性。
仁德之要通过这样对话深刻企及,也是《论语》中最重要的篇幅。儒学思想仁德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