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17-2班 梁星丽 20171510234
关键词:入园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
所谓入园焦虑,就是孩子初入幼儿园时,由于与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分离而导致的不适应以及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甚至排斥的现象。行为上表现为哭泣、情绪波动很大、不愿意参加活动,甚至出现不喜欢幼儿园,不能提幼儿园等畏惧反应。严重者甚至出现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比如消瘦、生病等等。
很不幸又很幸运的,实习时我带小班。就是传说中每天早上都会上演年度悲惨大戏的神奇的班级,任务艰巨。幸运的是,可以迅速成长,并且将要陪伴这群熊孩子成长。
雨晨的分离焦虑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雨晨第一天就说的最多的话,泪水挂满了雨晨的脸庞。看着这么帅气的一个小朋友我首先过去安慰了,轻轻的拍着他的背告诉他“只要乖乖的妈妈就会来接他”雨晨情绪有一点点好转,但他还在哭☹️。接下来到了早饭时间,轻轻的告诉雨晨乖乖吃饭他的妈妈就第一个来接他。雨晨听后就一边说“乖乖吃饭妈妈就来,我要好好吃饭”一边自己乖乖的吃饭。(内心还是很伤心)一上午雨晨嘴里面都重复着找妈妈但雨晨玩的时候会开心的玩一会儿,不定时补充水分(喝水很乖)。到了午睡时间,雨晨很伤心一直哭着不睡觉我过去一边哄着他一边对他说“乖乖睡觉,睡醒了吃了晚饭就能看到妈妈了”雨晨听到这以后就开始重复我说的话(好像在自我安慰)经过一段思想斗争雨晨乖乖睡着了。这就是雨晨来园的第一天,雨晨第二天明显好转,一周过去雨晨已经完全适应幼儿园生活。
乐乐也有点伤心π_π
乐乐是一个憨憨的小帅哥,他是雨晨的好朋友(早上一进班第一句话永远是“雨晨呢,雨晨来了没”)。乐乐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朋友,第一天的幼儿园生活乐乐没有哭,乖乖的自己玩,乐乐的自理能力比较强。相对于别的小朋友乐乐的分离焦虑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乐乐也有小伤心。乐乐中午睡觉的时候总是拿一个胳膊挡着眼睛,刚开始我们都以为乐乐怕光所以我们把他的小床换到了相对暗的地方,但是后来经过我的观察乐乐是在偷偷流眼泪☹️。有了这样一个发现我就想找到原因,后来在和乐乐的交谈中发现乐乐是想妈妈了。可能午睡的时候更能唤起乐乐对妈妈的思念,所以乐乐在午睡时总会偷偷的哭。
为什么小班的宝贝每天都会哭的“生离死别”,原因也就四个字“分离焦虑”。那么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呢?
1、变化太大而引起焦虑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举个例子:幼儿园有相对固定的一日活动安排表,吃饭、盥洗、上课,什么时候起床,而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并不一定与此相符。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有的幼儿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中午不午觉,挑食、偏食,不喝白开水。雨晨小朋友就是典型的知道幼儿园生活安排后及早的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2、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陌生的人与环境加深焦虑
举个例子:教师和其他小伙伴对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面孔,幼儿感到不安是正常的。我们幼儿园小班的师生比例为3:20,也就是两教一保对20个孩子,我们是“指南实验园”,所以各方面严格按照指南执行,而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是三位成人负责照顾30名左右幼儿,有些幼儿园甚至保教不分。因此,幼儿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得到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而第一次面对与爸爸妈妈的分离,幼儿也会害怕爸爸妈妈不会来接自己,从而加深焦虑。
3、被家长的焦虑感染
举个例子:有些幼儿的分离焦虑症状明显,可能跟家长同样的分离焦虑有关。有些家长早上送园后一直逗留在教师门口,或跟孩子抱抱不停,或在门口徘徊担心孩子哭,不吃饭;离开后也担心孩子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吃饭。这种焦虑在幼儿看来是家长舍不得自己,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哭的再大声点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会接走自己。我们班的小仙女在来园第一天没有哭但是她的妈妈哭的稀里哗啦。
虽然孩子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但当看到孩子入园前焦虑忐忑,又稍有期待的样子,家长们总是很担心。怎么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入园前渐进式练习分离
入园前家长和孩子练习短暂的分离,逐步增加分离的时间。父母可以选择出去一会,先告诉孩子自己会去哪,什么时候回来。例如,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需要出门半个小时买东西,肯定会回来;或者有条件带孩子去上亲子课,先陪伴一会儿,后面让孩子独自上课。
给孩子更多的正面引导
孩子入园前,哭闹的时候,家长不应该用“把你送到幼儿园”这种话来吓唬孩子,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而是应该多给孩子描述幼儿园的乐趣,引起孩子的兴趣,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入园后当跟老师或者其他家长讨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尤其是小错误)时,也尽量不当着孩子的面,孩子很敏感,大人无意的一句话,都有可能让孩子难过和伤心,加重焦虑的问题。
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
入园前,家长要从生活上打好基础,保证孩子已经掌握了独立吃饭、如厕等基本生活技能。告诉孩子,如果遇到自己不能处理的事情要大胆跟老师讲。
为了顺利过渡,家长也可以在入园早期,为孩子准备一些平时在家喜欢的玩具,这样不仅会让孩子自身感到熟悉,也会吸引别的小伙伴来陪他一起玩耍,提高锻炼社交能力,从而更好的融入新环境。
那作为老师又该怎么做啊?
1.教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孩子们建立良好、融洽、亲切、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是亲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依恋对象不是单一固定的,可以是父母、祖父母、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其他人。因此,可以让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提前入园,对于入园焦虑程度较高的幼儿,教师会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适当增加与孩子的交往频率,经常和幼儿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等。这样使幼儿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建立起信任关系,等到幼儿入园后,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依恋,与家人的告别就相对容易了。
2.帮助每个幼儿建立起自信
首先我们会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学会正确的认识了解自己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是独立的个体,帮助他们建立“我长大了,我要上幼儿园,我会喜欢幼儿园的生活”的自信。其次是要使幼儿有成功的体验。当幼儿体验到“我会”“我能”“我行”时自信也就随之产生了。第三是教师要及时鼓励幼儿
3.注重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还与幼儿的生活能力差相关,在幼儿园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这种不适应同样会引起幼儿紧张、焦虑。因此,在入园前请家长给予幼儿生活技能上的指导。例如要求幼儿坐好吃饭,自己洗手、洗脸,自己穿脱衣裤、鞋子,自己拿玩具等。还要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如按时午睡,按时起床,按时游戏活动等之类。
4.开展丰富的交流活动转移幼儿的消极情绪
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宣泄情感,练习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使现实变得不那么使他恐慌。教师根据新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需要,精心布置活动室环境和区域角。同时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和道具,如图书、玩具等幼儿感兴趣的物品来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稳定入园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