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在餐厅遇到一对母子在赶作业,或许母亲也要忙着上班,一边刷着手机一边旁边催促孩子赶紧做作业,可孩子显然跟听不见似的,自顾自的玩橡皮擦,旁边的妈妈看样子实在忍不住了,提高音量大声说道: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你听到没有。这时孩子幽幽的回了一句:我跟你说了多少遍,叫你不要玩手机,你听到了没。我们不去考虑妈妈当着面孩子玩手机的行为是否妥当,如果这位妈妈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和语气催她的孩子,恐怕到上课也不能完成作业的。
这场景让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对我的训导,仿佛是在说:你看你有多差劲!加之她说:你看我都跟你说课多少遍了。那时的我特别自责和愧疚,觉得自己真的好笨。但印象里父亲总是特别的有耐心的样子,几乎没有呵斥过我,说话也是很温和的,即使离世这么多年。在我心里总是那副慈爱我的模样。妈妈的性格一直也没有变化太大,这不是说妈妈不爱我,在我看来她和其他母亲一样,是这世上最伟大的母亲。
小时候我就暗暗下决定,性格脾气要像爸爸一样。这样比较不会和人冲突,也比较招人喜欢。看完《非暴力沟通》,意识到我们常常认识不到自身的暴力。我们认为,只有打人、鞭挞、杀人以及战争等才算是暴力,而这类事与我无关。 语言的力量影响非常巨大。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经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我们通常认为只有行为才能产生暴力,受到伤害。往往忽视了我们平时一言一行对他人也产生了暴力。
在听一些课程的时候也常常听到一些大师的真知灼见。分享一下个人心得,希望能减少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摩擦。
我们好多的时候总把评论当作观察。在看到对方,即使你是默默的在旁边观察他的一言一行,但是你的观察的方式不知不觉地染上了评论的色彩,你认为你的看法很客观!你自己都不知道带着一种有色眼睛在看对方,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陷入到评论的状态,或者说我们在沟通之前我们就给对方下了定义作评判,在表达你对对方的看法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价值观的输出。
对于那些喜欢批评别人的人,其身上有这样的特质:为了显示自身的某种优势总是洋洋洒洒居高临下的指点江山,到处都有问题,末了,你问他(她)如何操作的时候,通常会说:我说了这么多你还不明白吗或者自己决定。因为在批判上他们耗光了自己的激情和才华。然而当你在做某事,又开始在耳边各种批判这样那样不对等等。。仔细一想,好多父母都是这样的,以爱的名义实施无情地掌控你20多年了,她老是把你当成是一个孩子,原因就是他始终是以爱的名义对你进行控制。我们所希望的是你给我指点,而不是指指点点。
我们和别人说话带上批评的特质时,很可能你是不自觉地打开了对方的申辩和反击开关,而对方的申辩和反击也会强化你对对方的认知,你已经认为对方是一个知错不改不讲道理的人。心里想:你看他果然开始反击了吗!他果然是知错不改。
强化你对他的所谓的观察其实是在强化你对他的评论,不管我们有意识还是没意识,都已经陷入暴力沟通了。
当然一个人听到对方的评论批评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沟通的整个氛围和态度以及每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他会有不同的反应方式,但我们都存在人性的弱点,容易宽恕自己,而不是指责自己。
要想沟通良好,首先是学会认真倾听,放下心中所有成见,让自己的反应尽可能地调试到和他人一个频道上,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花了很长的篇幅来说学会聆听,也就是刚开始很特别重要,否则后面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充分表达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与感激等将无法展开。
要特别提醒的是: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并不是发生在这场沟通当中,通常在场沟通之前早已经发生,这就注定稍有不慎都会导致沟通达不到效果。
我们常听人说|7/38/55」定律就是:指在整体表现上,旁人对你的观感,只有7%取决于你真正谈话的内容;而有38%在于辅助表达这些话的方法,也就是口气、手势等等;却有高达55%的比重决定于你看起来够不够份量、够不够有说服力,也就是你的外表。可人与人相处越来越久,对这个人的外表就会有所下降,我们更多的是在意对方跟我们说话的语气态度,手势,性格等等。况且平时我们做事大多都是靠良好的沟通达成的,我们也要学会通过改变自己的语言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看完整本书,以我目前的认知,特别敬佩作者一些想法,书中的理论在一些人看来显得平平无奇,但内化到实际的一言一行中何其难?就像柳传志说的那样:主动的做一件事情,不是做好一件事情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
在我认为:看书的时候应该放下所有的成见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全身心体会作者的观点,再反思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相比以前思想又有所升华了,又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其实每个人都有批判思维,只是看你能否控制得了它。
如果一开始就用批判的思想看待这本书,这和书中提到的一开始就先入为主,然后再来看此书只不过是加深之前的那些个人看法而已,所以就会学不了太多东西。
本书作者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用“爱”融入生活,让爱自然流露,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是贪心。另外还有是“具体化”,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中,作者强调我们具体的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没有谁愿意花过多的时间来琢磨你的心思和想法,学会简洁明要表达具体的自己的需求。
如何具体化呢?吴伯凡老师说过:尽可能使用丰富的描述性的语言,好的家庭氛围和坏的家庭氛围从词汇量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要想真正摆脱暴力沟通,那就要从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减少概括性的评判性的标签性的语言开始一个表达起来词汇丰富的人,一定是一个感知很细腻,表达很平和细致如微的人,我们在学习各种非暴力沟通技巧的同时,要从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