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华,笔名稚吟秋声,资深语文教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讲师,“溯源导读法”“无界思维法”创始人,创建微信公众号“稚吟秋声文学艺术生活”、“溯源导读论坛””老子长寿””嘉定地方文化研究会”,聃道影视文化(上海)有限公司企划总监,文字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媒体。
平生没有出海的经历,这次在乐清湾的内湾短距离海上旅程,让人印象深刻。那是一艘渔船,白色的船身,也许有些年代了,显得锈迹斑斑。靠岸了,我们在船民的帮助下上船后,感觉并不比在平地上更多摇晃,而是非常平稳的样子,也许是船身够大,也许是风浪够静。
船分上下两层,我们挑了上层进去,里面是一间宽敞的“大厅”,桌椅围着一圈摆着,卡拉ok、电视、麻将一应俱全,但这些娱乐对于难得经历海上出游的我们,却都没有吸引力。玉环学校语文组的老师大都年轻,他们带了好多点心与零食。副校长徐莹老师非常贴心地随身带着旅行茶具,动作熟练地洗茶、泡茶,给海上生活增添了很多情趣,她还带有几个玉环当地产的文旦,老师们抢着剥皮,一派其乐融融。
踱到甲板上放眼远眺,海天一线处,远山的身影若隐若现。今天是个艳阳高照的好天气,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海面上风平浪静。船行不多远,海里出现很多木桩与渔网状物,看去颇为壮观,一问才知是海带种植区。远处出现一个类似于小岛的地方,上面似乎还有凉亭,随即一旁又出现一个类似于栈桥的建筑,金李欢校长一一指点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说,那是漩门湾湿地公园与漩门湾大桥。
大家在船上团团坐着,吃着零食喝着茶,应他们的恳求,先生在船上即兴给大家讲着古典诗词的格律规律,正投入地吟诗,不知谁大声喊了一声:“下网啦!”
大家一起兴奋地跑出船舱去观看。原来现在捕鱼都是机器放线,不必依靠人工。船工只是在网收起来的时候,才跑到甲板上加一把力。船行时,机叶将海水搅腾得不断翻滚,鱼儿自然都躲得远远的。因此捕鱼的网,需得下到距离船身很远处,收网时才会有收获。
原本在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场景,是白花花的、活蹦乱跳的鱼儿堆成一座小山似的。但也许不是远航的原因吧,真的收网,才发现捕上来的更多的是一些小鱼,有经验的老师称之为“白眉”。先生独好梭子蟹,可惜此次略带小失望,没有如他预期那么大个的。
第一网捞起来后,大家急不可耐地自动到底层的大厅坐定,几人一桌,把这里当作了临时餐厅,新鲜网到的鱼直接被送到船头厨房,船娘手脚麻利地杀鱼、洗蟹,不多一会,几盆海鲜就很快端上了桌。无论清炖还是红烧,第一时间入口的海鲜,味道自然鲜美。我更喜欢吃油炸的鱼,酥松香脆,堪称一绝。这次所包的海上捕鱼休闲游轮,据说是最好的一艘,连CCTV2栏目组都进行过专访。漂亮的船老大女儿跑过来要求先生题字,吃得一时兴起的他自然爽快应允。我则跑到甲板上亲自拉绳,好好体验了一把捕鱼收网的乐趣。
连下了三网,肚子都快吃撑了,也没把这些鱼吃完。船上预备的盐都用得一勺不剩,于是最后几条中等个儿的黄鱼,船娘灵机一动,用红糖放姜炖了特地端给先生,说是按照当地风俗,这种吃法是最滋补的。先生有些吃不惯鱼的甜味做法,我倒觉得别有风味。剩下的鱼无法带走,最后都送给了船老板。
平心而论,即使没有鱼,光海景就足可“一饱眼福”。蓝天、大海,深蓝、浅蓝,视线触及的是一望无垠的远方,心胸为之无限开阔,心底像海天一样宁静。近岸有一处出现好几排崭新的平顶楼房,玉环实验学校金李欢校长告诉我,那是政府为当地渔民造的房子,希望他们能够安家落户。但是渔民子弟却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因此这些半新的房子就这样空关着。
“我愿意去住的!”我马上表态。但所有人都将此当作玩笑。可是,住在一个岛上,没有人声嘈杂,没有人来人往,没有喧扰,没有纷争,这正是我内心最理想的住所。
“没有交通工具,不方便的。”先生总是清醒地第一考虑实际问题。
假如有条船,我还是十分愿意。
我愿意独自一人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