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做过一个实验:一个害怕狗的小孩,如果同龄人和狗亲近并且一起开心玩耍,慢慢地他也会主动接触狗,渐渐地消除对狗的恐惧。再举一个例子,拿我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当我一个人在手机上看喜剧电影时,多数时间我都觉得无趣。可当我去电影院看电影,平时没有那么戳我笑点的电影情节却能让我放肆大笑,因为整个电影院里,所有人几乎都哈哈大笑。我思考过,是不是我在迎合其他人而笑呢?但我发现,我不是迎合,而是那种积极愉悦的氛围,加上有趣的电影情节,我发自内心地开心。
很多实验和生活经验可以证实,积极情绪是可以传染的。一个人哈哈大笑,无比开心,渐渐地你也会被感染,甚至两个人一起笑得拍打桌子。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学现象来治愈自己的抑郁症。
对于一个闭门不出的抑郁患者,如果有一个和他有相似经历且成功走出抑郁的人与之接触,那他很可能更快更彻底地康复。对于抑郁患者而言,找到同病相怜的人很重要。国外有一种组织性的“病友会”,这是一个互助性质的团体,由患有相同病症的人组成,大家共同克服疾病带来的困扰。虽然我国也有相关组织,不过一般都是小规模的线下组织和没有章法的线上组织。
我希望不仅仅是未康复的患者去互相交流,还有已经康复的患者,做我们的榜样,用你的积极乐观和通透来感染我们。如果一个抑郁患者听到同伴说“之前我以为自己再也好不起来了,可现在我好多了”,那么患者漆黑的内心就会有一丝曙光,信心倍增。
其实不仅仅在我们身边我们能找到榜样,在社会上也能找到。
比如崔永元,他曾经是一个严重的抑郁患者。2002年,他离开了让他名声大噪的央视主持栏目《实话实说》,外界一片哗然,有人声称他“脑子病了”。几年后,他在一次访谈中坦承,当时得了重度的抑郁症。崔永元在父母的支持下坚持治疗,通过多元的全面治疗,四年后才得到缓解康复。他说,自己烦躁的时候会在家里看老电影,看相关的小人书,看剧本,凡是和电影有关的,他都看,看了内心就会平静。
他提到,治疗抑郁有四步:一是承认自己有病,二是寻找好医生,三是配合治疗,四是防止复发。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患者本人、亲人、家属、医生、同事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当一个看客,围观起哄,那就是在害人。
再有一个名人就是陈坤。很多人觉得他在娱乐圈顺风顺水,不少人羡慕他,可是他内心却无比忧郁。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个目标就是租个房子去挣钱,分期付款买一个房子,去旅行,吃好吃的......但他的计划在《金粉世家》成名后全部实现了。金钱一来就是五十万八十万,来得太多,也太快。他在北京买了房,接来父母兄弟姐妹,家就是他的天堂。但陈坤只要一离开家,就觉得失去了什么。突如其来的成功,让他感觉混乱,消灭了他通过进取获得的快乐和希望。一切都变得不真实。2003年以及之后的三年,他整个状态充斥着不安、厌世、迷茫,站在窗前,他会害怕自己跳下去。
2007年。他开始寻找让自己安静放松的方法——逃避,但这治标不治本。他说,由外而内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内而外。之后他开始禅坐。他说,如果不是禅坐,他一定会迷失在名利场。通过禅坐,他明白财富与资源的拥有是命运对他的考验,他应该借助自己的资源去帮助更多的人。2008年,他彻底走出了抑郁。
未必一定得以患有抑郁的人来作为自己的榜样。
最近我在读毛泽东的传记,我打算把市面上关于他的一切传记看完。在读一本传记的过程中,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其中,我发现我的不足之处就在于我的意志不强,我没办法忍受“劳其筋骨”,我做不到和他一样“野蛮其体魄”。
孔子说因材施教,在寻找榜样上,我们也要对自己“因材施教”。比如我,我是一个胜负欲很强的人,我的理想非常宏大,但现实的不堪让我郁郁寡欢,可我不能自律,不能管好自己,最后就陷入恶性循环,越陷越深。而毛主席的成长过程,和他对自己极高的要求,以及他能够脚踏实地去做的品质,让我无比钦佩向往。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高,但不愿意做出行动的人。我愿意花上23个小时冥思苦想,也不愿意花1个小时去做,这就是我的问题。
同样,毛主席的原生家庭也并非完美,尤其是他的父亲,刻薄古怪,但他却没有因此走上和父亲一样的道路。他没有地主爸爸,父母连识字都有问题,却没有阻拦他求知的道路。父亲为人吝啬,却没有让他不爱他人。
那个时候的中国多么困难,鲁迅也写着人血馒头,可是他没有抱怨,而是下决心去改变社会,拯救全世界受着苦难的人民。
为什么我们要抱怨父母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为什么我们要责怪社会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为什么我们不发展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和智识去改变我们所憎恶的事物?
这是一个缺乏榜样的时代吗?不!榜样是永远存在的,只是你缺乏像别人学习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