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 场
知“德”者少,知“道”者更少。道为体,德为用。一个真有道者,必是有德者;一个真有德者,必能入道。
一个人达到了我空、法空,便自成阴阳,不需要借助外在的阴阳来修。
宇宙有阴阳,人体是缩小的宇宙,自然也有阴阳。任脉下降,督脉上行,前流向后,后流向前。自身阴阳平衡后,自然能平静、入道。
一个人没有超越身心,充其量只是在修道,根本没有入道,更没有得道。修行首先要达到“我空”,继而达到“法空”,再达到“空也空”。
修行人若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根本称不上是修行人,也不可能入道。所谓修行,无非是降伏自己的身心。
修行人追求的应该是“道”,而不是“场”。若真有道,无处不是场。场多得不计其数,而无人住。有道者则少之又少,难以见到。古时候道与场不分。而现在处处是场,却无一处有道。光有场而无道,只是一座空庙。修行人的正确心态应当是:身心是道场,天地为舞台,众生是福田。当一个人内在真正获得了道,随处都可以安身。正是因为内在没有道,才会执着外在的场。
如果一个修行人眼前、当下,不能入道,想找一个很好的场去独自清修。带着这样的心态,若真找到了一个无人的场,反而更有利于他打妄想。当一个人事情很多,一件接着一件应接不暇时,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全身心投入到事情中,本身就是在道中,哪里还需要再去找一个场来修道呢?一个真修行人只愁自己没有道,根本不愁没有场。
要想自己的功力上升,必须和大众一起熏修,不能一个人独修。现在的修行人几乎都愿意落在“空”上,而不愿意落在“有”上,人一多就躲起来,要么就不高兴或者烦了。这怎么能称得上是修行人呢?如果你真的对眼前的人、事、物、理无心,这些东西怎么转得动你呢?实际上都是“物不迷人,人自迷物”。
修行到最后是为了起用。解脱还不是一个修行人真正的目的,它只是一个等级,一个阶段。佛陀当初开悟解脱后,还要出来度众生,就是为了验证自己悟到的真理,让它在红尘中起用,增长自己的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