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抱持
2014-1-14
“每一个镜像、意象背后都是‘词’.......是由母亲定义的。分析师主要的工作是打破母亲给与的限制,发生扭转,让他选择新的可能性,......那么分析师的位置在‘空’处于中立,这样就可以让来访者摆脱意思的把控,就停在‘词’上,最终转变无意识固着的话语,表面上看起来很荒谬,而实际上可以使他从仇恨、愤怒里面跳出来。此时分析师的‘空’ 实际上是要接纳所有人对他的投射 是需要内心自我的强大 才能够承受得住的!”
——法国 精神分析学家奇.马无名(Guy Massat)
“分析师的‘空’
实际上是要接纳所有人对他的投射
是需要内心自我的强大
才能够承受得住的”
前2句,√
后2句,× ——who can?
西方。基本认知或基本设定的失误: 本无我。没有自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倘若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这辈子就忙乎掸灰 不使染尘埃了。
浪费人生。是为杀人不用刀。
何为 空?何为无我?
不远处,传来低语:
“我甘心当个零”(杨绛)
2014.1胡言乱语。
那些开窍和走在开窍途中的女子 5
荣伟玲,她的简介:来自她的同行
荣伟玲,资深心理咨询师,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从事心理咨询临床工作十几年,具有丰富的咨询治疗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心理治疗师。在上海、成都、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成功讲授心理学及宗教哲学课程。荣伟玲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修养,长期研究中国传统的儒、佛、道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视心理治疗为终身使命,是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心理治疗师、心理学者和宗教哲学研究者。
咨询经历:
1998年——2002年,于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任心理咨询师。
2002年——2005年,于成都博视110心理咨询中心任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讲师,心理督导。开始带领成长性小组和督导小组。同时前往上海讲课。2004年9月在德中精神分析师培训班受训
2006年——2007年,于广州白云心理医院任专家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讲师,心理督导。
2008年——2010年,往返于广州和东莞,同时任广州薇薇安心理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东莞恒缘心理咨询公司首席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讲师,心理督导。
2010年年底至 2013年居住四川各寺庙、道观学习。并前往川藏道孚一所小学支教,任二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兴趣转向佛学。
2013年,42岁,在重庆生子,取名无著。
假如心理治疗能“无我”…… (2012-11-24 10:26:30) 作者:荣伟玲
关于共情(神入)的讨论,武志红提出:“若你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则你不能做到这一点;若你的自我意识很弱,你在进入时又会恐惧‘自我’会消融”;“遭遇太多痛苦以至于自我破破烂烂的人,常常可以轻松代入别人的角色,令共情发生,但共情同时却不能抱持;自我比较完善的人,难做到这一点,却可以在做到时有抱持发生。”
这个悖论似乎代表了大部分人内心的疑问。事实上,如果你如果仔细观察很多从业时间长的心理治疗师,你会发现他们本身显得相当忧郁,相当沉重。所以,崔永元曾经在上海举行的一次心理治疗大会上说过,“我觉得大部分心理医生自己都有病。”把台下的心理治疗师搞得很不平静。这话当然不准确。因为他不曾深入了解心理医生的工作内涵。心理医生从病人那里承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形成了自己很难化掉的人格碎片,这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但这并不代表着心理医生本来就有病,也不代表着他没有能力对病人进行治疗。如志红所说,恰恰是因为他们能允许自己的自我不完整,能允许自己开放起来,让病人的人格进入,他们才具有疗效。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不会这么做。他们会使用隔离的方式,把那些明显负面和有病的现象隔离在自己的情感认知以外。举个例子,你看那些厌恶父母的儿女,成年后多么努力要证明,自己和父母是不一样的人,多么不愿意去理解自己的父母(即使在心理医生的催促下),你就知道“隔离”这种机制在多么强大地起作用,并试图保护儿女的这个“自我”。
我们刚才谈到两种心理机制,一种是共情,有可能引起下意识地认同和内化,即把共情到的部分形成自己的人格碎片;一种是隔离,用漠视、疏远和否认,来试图保护自己的“自我”,从而形成主客体的进一步对立。
无论是在治疗关系中,还是在普通人际关系中,隔离,都会使你失去这段关系。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即使失去这段关系,也不愿意去承受对方过于沉重的负面信息。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满怀怨恨的人很难交到朋友,没有人愿意长时间听他唠叨,他只能求助心理医生,并且为心理医生为他投注的无条件关注付费。
当然,有一种观点是说,心理治疗不需要共情,有温暖、包容、支持的容器功能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够始终贯注无条件的温暖、关注、支持,无论对方处在哪种情绪下,狂躁的,攻击的,深度抑郁的,你都能如此,你就能治疗病人。这是对的。共情不一定必须。
但是,你想想,你要能长期提供这个心理容器给对方,而一点沉垢都不在容器内部产生,可能吗?就是水管子用久了还得起一层黄黄的水垢呢!何况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所以,无论你用共情的方法也好,用所谓“抱持”、“容器”的方法也好,你最后遇到的困难是一样的,就是怎么把自己洗干净?如果洗不干净,那你就得职业病,那你就和你的病人一样地不快乐。或者你就从这个行业里离开,象许多人做的那样。
这其实是我在六年前思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我自认为,对心理治疗这个行业进行过相当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最后,自己的矛一定会遇到自己的盾,没有两全之策。因为认同是相互的,内化是相互的。病人在认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下意识地,也在内化病人,也把病人的人格反映在自己的人格碎片中——无论他自己意识到了没有,他都不可能幸免。越是有效的心理治疗师,他自身要处理的东西就越多。
即使是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师,他们更多地使用正面、积极、鼓励的方式而不是共情,在很多年以后,也会有一些自己的问题——只能说,他们积垢的速度,要比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慢一些而已。但终究无法真的幸免。而且他们的治疗方式,也只能适用于心理相对健康的病人,而非那种在早期就受到严重创伤,情感尚处在幼儿期的病人。
举个例子,比如人本主义的鼻祖马斯洛,他虽然拥有良好的婚姻和成功的事业,在成名后仍对记者说,即使是现在,我仍然无法原谅我的母亲。你看,这就是隔离。他不愿意去跟他母亲共情,他仍然无法原谅她,她仍然是和他对立的客体。
所以他还是有漏洞的。
碰到象他母亲的病人,他就治不好。他甚至治都没法治!
听着好象一头撞上墙壁,找不到一个方法来化解了。负面能量(姑且用这个词,能量的概念最后也要舍弃),负面能量不在病人那里,就在治疗师那里。病人好了,治疗师形成了有病的人格碎片。虽然不是其人格的主体,但只要有特定的情境刺激,仍会出来起作用。
当武林群雄都一筹莫展之时,一位世外高人出现了。他就是金庸笔下藏经阁里抹桌子的无名老僧。他说,有一种方法可以化解。那就是证到“人无我”。
不要说证到人无我,就是有一点了解人无我,都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解负面能量。它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根本不存在。
当大家说,“这个人”,“哪个人”的时候,我们都假定,人是有独立实存的人格的。当我们觉得有一个实际有病的病人在那里的时候,我们僵化住了。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实际在治疗他的治疗师在那里。我们对自我也有执著。对别人执著和对自己执著是一回事,是等量的。
如果病人真的有个独立实存的人格实体在那里,那他就不会好转。他之所以会好转,可以内化健康的人格到内部去,就是因为人格不是实存的。而你之所以会认同他,变得有点象他,也是因为你的自我不是实存的。否则,它就不应该如此容易改变。
不管是对方的人格碎片也好,是治疗师的人格碎片也好,都是阳光下反射太阳的一个肥皂泡而已,它会自行破灭——如果你不抓紧它的话。你抓紧它的方式,就是认为有个固定不变的“人”在那里,而且也有个具备固定特点的“我”在这里。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弥勒菩萨说,一切意识的种子,顷刻间成百上千,如同瀑布在思维中闪现。不必去区分是他的还是你的,让它流过去。有病的念头流过去,对治的念头也流过去,对治的结果也流过去。你从他那里承接过来的念头,不必区分是他的还是你的,不必抓紧,放它流过去。
他之所有有病,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让念头流过去。你之所以接了他的念头还不会得病,是你能够让念头流过去。他那里堵住了的东西,要从你这边畅通地流过去。你们是一体的。
出了治疗室的那一刻,你要知道,一切都是幻影。没有治疗师,没有病人,也没有病。没有治疗,没有治疗的效果,没有对治疗的执著。
“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其分别执为我。”弥勒菩萨说,我不想把一切种子在阿陀那识里流淌,显现一切思想、情绪、情感和事件的这个道理,向不了解“人无我“的人宣说。因为他们会执著这些念头里有一个“我“,他们会去分,这些念头是你的,那些念头是我的,然后建构一切自我的执著。
要了解这个,很难。要去修。当你真的修到一点点,就不会再有最初的那种疑问了。没有什么自我完整,自我破碎的问题。因为根本没有一个自我。
当水管子不再存在的时候,也就没有东西会积垢。
这种现象叫做——成佛。
感谢武志红和各位启发我写了这篇文章。本来没有这篇文章,因为你们在内的各种缘起,所以显现了这篇文章。不要执著于这篇文章。
2012-11-24
畏因居士 荣伟玲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c8e71401014a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