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父母的基因不一样,个性不一样,五个感官的能力不一样。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如果你的孩子是鱼,你就让他去游泳,而不是让他爬树。
那怎么分辨你的孩子是鱼还是猴子呢?
我们知道,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不同。他们的不同,除了肢体、声调、语速、焦点、呼吸和用字不同之外,他们在思维和做事风格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视觉型的孩子,比较天马行空,一会一个创意,让你惊讶,这孩子,哪里来的这些想法?他们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也不喜欢一天安静坐着,所以,你以为的多动症的孩子,其实是创意无限的孩子。在商场,一会说要买这个,一会说要买那个,一时一个样。那是他的乐趣所在。如果你的孩子是视觉型,别指望他的房间是整齐的。
听觉型的孩子,比较乖,你说什么规矩,他就听进去了。相对也比较安静,他不大喜欢陌生的环境,所以,经常换学校,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可怕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心情好的的时候,会安静的做自己事情。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特别的犟,说好的周二穿蓝色的鞋子,一定就要穿,就算下了楼发现没穿,也要上楼穿好才上学,把你气个半死。你要相信,他不是存心要气你的。他是你亲生的。
触觉型的孩子,喜欢和家人亲亲抱抱。相对也比较成熟,他很会照顾人,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喜欢关心别人,特别乐于和一群人玩,他是那个很容易感受到别人情绪的孩子。比如,他很容易能看出来,谁不高兴了,谁生气了。另一面,这样的孩子内心也比较敏感,爸妈吵架,就算不当着他的面吵,他都能知道你们吵过架。
所以,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父母需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因为,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拿刷牙来举例——视觉型的孩子,你可以和他比赛,谁刷牙的花样最多,或者牙膏的形状最有创意。听觉型的孩子,可以跟他说,刷牙会分成三步:1、挤牙膏;2、刷牙;3、漱口;看看谁把这三步做得最好。触觉型的孩子,你可以让他关心你,帮你挤牙膏,这样你们就可以一起刷牙。
以上是举了刷牙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情景,只要我们把握孩子的特点,就可以很好的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是每次都粗暴的说“我都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老板对你说过,你也对老公说过,如果有用的话,还要老师干嘛呀,对吧!所以,不是孩子不愿意改,是我们一直重复旧的做法,就只能得到旧的结果啦。
事实上,很多的家庭和父母,并没有想过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所以,人类最不公平的地方,就是成年人用孩子听不懂的话去教育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会这样跟孩子说话——
“就你这样子,长大了也没出息!”
“你早晚得进监狱!”
“怎么养了你这么个东西!”
“你看XX家的孩子,你就不能学着点?”
“做错这么多次,你笨得就像猪一样!”
“再哭我就不要/打死你了!”
“当初真不该生你,要不是当初生了你,我现在就应该是……样子”
“真没用!一点儿小事也办不好!滚一边去!”
有一句土话,叫——三岁咸鱼肚有血。也就是说三岁的孩子,其实是听得懂大人对我们的态度的,长大后,这个孩子也会记住的。所以,家庭的影响非常重要——每个孩子在生命的前十年,是活在催眠状态之中的,家里发生什么,他就像录音机、录像机一样,全都无意识地记录下来。
孩子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接收父母的信息,接收的信息进入大脑,就会形成基本的想法,当这样的想法越来越强,就会产生感受,感受越来越强烈,就会采取行动,行动就会有成果。特别是,父母的情绪管理不好,很容易撒到孩子身上。这样负面的情绪释放多了,孩子渐渐的,会生成三个习得性无助的信念。
这三个信念分别是——我不行。我不能。我不配。
我不行的信念,让你的孩子在工作中和婚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放弃和逃避。因为,心中有一个我不行的声音不断响起来,虽然他每天都站上台大声喊“我是最棒的”,可是,潜意识的力量就像一头大象,而意识的力量,就像一个小孩。大象永远占上风。
我不能的信念,让孩子在工作和婚姻中,常常怀疑自己不能突破,所以会焦虑,会失控。因为,总是有个声音说,你不能离经叛道,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所以,有时候明明换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问题,可是,孩子不敢。所以孩子会容易愤怒或者压抑。这一秒钟还好好的,下一秒钟,说翻脸就翻脸了。
我不配的信念,特别容易在女孩子身上体现。特别是在重男轻女的地区,更容易产生一种“不配感”,就是好东西到自己手中的时候,总是不相信自己真的能拥有。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谈恋爱,到最幸福的时候,总是怀疑这幸福肯定是假的,老天怎么可能给我这么好的命呢!然后就开始作,作到最后,在分手的那一刻,一身轻松对自己说,你看,我就说过,你不会得到幸福的。但这些经历,我的母亲是不会知道的。
有人说,我小时候也有过不幸的童年,现在也没有老师说的这么惨。如果你真的没有在现在的工作和婚姻中出现以上的三个信念,恭喜你!你有可能拥有一个接近完美的老公!好好珍惜他!也有第二个可能,是你强行压制了自己的潜意识,让自己变得麻木,不再去想起那些痛苦的事。因为麻木是保护弱小的自己的一种方式。还有第三个可能,是你暂时没有遇到生活的压力和婚姻的挫折。
潜意识这头大象一般会在压力来的时候,才出来捣乱,它会说——“我不会成功的”“做了又有什么用?”“我的命不会这么好的”“我不相信我能做到”“整个社会就这样,我没办法”“我什么都试过了,没用的”“我已经尽力了”“凭什么不是他改而是我改?”“本来就是他们的错”……
这么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修炼强大的内心,孩子最终就会变成父母口中那个“你不行”“你不能”“你不配”的人。很多人最近在追剧《都挺好》,讲的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明玉要不是母亲的压迫,就不会反抗把自己变得更好。其实,我们理解的“好”,只是从她的事业和成就来衡量。而苏明玉那颗破碎的心,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痊愈。而事实是,有千千万万个苏明玉,根本无法变成电视剧中强大的女人,更多是变成了自己的母亲,把历史再重演一遍。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记录片《镜子》,三个问题少年,讲起自己的故事,无一例外都是父母说他“没用”“废物”。片中的主人公们个个像愤怒的小鸟,对着镜头声撕心裂肺的控诉和哭喊压抑心中很久的情绪!“放开我!永远都跟着他们的想法来做,我不想再受控制了!你这么逼我,我就死给你看!……”孩子们的心声!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也是社会的镜子。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要一句话——你真没用!
当一个孩子感觉到家里没有人爱他,他的行为就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拼命努力,让别人爱他。要么就会愤怒,把愤怒发泄给其他人。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就是拼命努力的那个,到她母亲死的那一天,她都没有等来母亲给她一句道歉。她在车里扯那个黑色袖章时候的痛苦,无人能懂。因为,无论你多么努力,你希望那个爱你的人,还是不爱你。而少管所里的孩子,就是把愤怒发泄给其他人的另一种极端。
父母无证上岗不是最可怕的,成为别人的父母,却不愿意学习,才是人生的第一大悲剧。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是原件和复印件。如果孩子有问题,我们应该先从我们身上找问题。就像复印件有错字,要先改原件,再改复印件。孩子喜欢模仿,我们说什么,他就喜欢跟着说什么,你的孩子是不是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学你喊“老公”,这是在模仿。我们做什么样的表情,他就跟着做什么表情,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说,一看就知道是谁谁谁的孩子。因为那个表情太像了!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爱磨磨蹭蹭吗?他真不是有心要跟你作对。我们大人做事情时,是有目标的,想的是做完这件事才能做其他事。是为了“完成”。而孩子做事情,是没有目标的,只是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孩子是为了"体验",体验,就需要放慢速度。
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我的孩子不爱读书,只爱玩游戏。怎么办?
一、你以身作则,自己也看书;二、你创造环境给孩子看书,做一个小小的读书角,你也在旁边和他一起看书;三隔绝诱惑,不要在孩子读书时看电视剧、玩手机游戏。
今年1月18日,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家庭教育,从未有过的,被提上了政府的文件里,并且,题目是《落实落实再落实》。
我们亲自把孩子生下来,却不把孩子当成亲生的养。这句话,太扎心了。留守儿童的问题,隔代抚养的问题,全丢给学校的负责的问题……
你可以打开这张图片,如果做父母是你的事业,而且,这个事业,终身不能辞职,不能退休,你走到哪个层次了?最低的层次是肯为孩子花钱,可怜的苏明玉,她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连基本的花钱都没有。第二个层次是肯为孩子花时间,比如一起读书、一起游戏、一起去看大自然。
第三个层次是为孩子学习,学习如何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发育阶段和心理变化。最高的阶段是肯为孩子改变,改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好母亲是一个家庭的情绪稳定器,好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你现在在第几层次?
别说你还在第一次层次哈,孩子对物质的追求,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是我们自己对物质的要求高,所以才会拼命赚钱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
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都不上心,怎么指望别人上心呢?你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孩子的脚步?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成长,潜移默化的作用,
才能让孩子对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以上是我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我们学习了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类型而因材施教。在沟通的过程中,理解“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如果沟通不对,孩子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形成三个影响巨大的信念——我不行、我不能、我不配。而这三个信念,很大的可能,成为孩子的宿命。因为,每个孩子在生命前十年,是活在催眠状态之中的,家里发生什么,他就像录音机、录像机一样,全都无意识地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