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刚开始人们以为他是说书的,后来以为是做公众号的,后来做商城后认为是做知识电商的,现在罗胖说自己是做知识服务的。
“知识服务”看上去是一个旧事情的新说法,好像是为“知识付费”这么个现象创造的。
什么是知识付费?给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付费知识问答?那卖书的,做教育培训的,出书的不也是收费的吗?所以罗胖说,知识从来是收费的,不给钱只是近来的特例。
那为什么以前免费的,现在收费了呢?因为网上支付环境的完善吗?
互联网既然让知识免费,现在又收费,是不是退步呢?罗胖用了一个说法,来说明这是一个进步:
以前知识是通过教育出版传媒这些行业传播,但是他们做的不是服务。出版行业只是卖书,卖出去后就不对用户负责了,只是在卖了一个商品。教育呢?现代义务教育,就像一个管制体制,不是服务你。传媒算服务业,但是服务的是广告商,而不是你。
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呢?罗辑思维的上万用户如何被服务了呢?因此我想探讨一下,到底知识怎么成为服务。
知识多少钱?
首先知识是怎么传播的?我们熟知的只是传播方式,教育行业靠人;出版行业,靠书籍报刊传播;传媒行业,靠电视广播。也就是说通过言传身教的人,还有文字纸张,广播声音等。
【载体成本】
传统知识的收费,很有大一部分成本来自传播的载体。我们先得生产运输货物,实物产品,才可以其内涵传播出去。
教育行业有雇佣人的成本。出版行业,需要制作各种书籍报刊,这些纸张的成本就包含其中 。
传媒行业有人有物有各种设备,但是它的传播范围更广,成本虽然更多,但是给;广告商投资更多,相对而言受众是免费的。
在互联网这一基础设施之上,信息的流通更快,成本更低。所以载体成本占比就很少。
他们获取成本,和传媒行业类似,广范围收割注意力,卖给广告主。用户付出时间和注意力的成本,而没有太多实物成本。
所以知识的免费和这个成本关系很大。除了了这些载体成本,知识本身的价值呢?
虽然说知识无价,但是知识价值的衡量,必须在具体情景中,不同情景来说价值也不一样。
他的供需和实物是不一样的。
【知识成本】
我们用书籍做比,两个相同印刷制作成本的书,内容不一样,那他们的价格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这里面其实还有仓储物流和销售的成本。
那作者的版税成本呢?是不是给作者的钱越多,书就越贵?不见得。
假设作者的内容很有价值,这样书就会很畅销,畅销书一般都不贵的。
另外如果另一本书,给作者的钱不多,那么书会更便宜吗?
一个故事,一个剧本他所占的成本,在整个票房收入之中的比重微乎其微的。
知识在所有媒介中,扮演的不是一个直接的商品,而是导流的工具。
我们对知识的付费,其实不那么重视。正如盗版软件一样。
现在有多少人可以通过,做一款软件发家致富呢。
一套可以复制重复运用的,程序,乃至是想法,或者模式能够挣得财富。
大多数人听过这个故事,福特公司一台电机出现毛病,车间无法运转,物理学家斯坦门茨只是在电机一个部位划了一条线,就获得了1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职员100多年的收收入总和。
并用以展示知识的价值。
许多人觉得科学家,就是在实验室,在书海中,各种专研,然后像拥有了超人的超能力一样,转念一想就能办成事情。
实际情况就是,科研成果,能够转化成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用的东西,这个过程十分漫长。
斯坦门茨能画出这条线,也是在小工厂实际的工作专研中,面对具体问题,提出的具体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并不是知识值钱,这个解决方案,对于用户才是有价值的。
罗胖在一次例会直播中,讲消费升级时说。现在并不缺各种商品,缺得是服务,是一套合适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互联网的注意力商品
罗胖说出版行业卖的是书,是商品,卖给你就完事了。而传媒虽然是做服务,但是人家服务的不是用户,而是收取用户注意力,服务广告主。
这好像商业大片一样,有许多符合大众口味的,吸引人眼球的元素,这样就能收割更多的注意力,卖得更好。
而做小众优秀内容的人,自然没有那么多关注,但是怎么给这部分的人找到关注呢?
我突然觉得,真正的互联网服务并不是要做大,我们不是通过互联网吸取更多人的注意力,卖更多的东西。相反我们是通过互联网找到对应的用户。满足相对应需求的人。
【服务≠工具】
那知识服务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目前罗辑思维做的事情,就是把各种书的内容转述出来?
因为现代人没有时间去读这些书,所以就由他们,用一种更好的方式传达出来,用你听得懂的方式。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商品呢?也是一种工具
那么到底什么是服务呢?
用户不是需要一个钻子,而是一个孔,所以提供一个孔就行了。
就是说,不是给工具,而是给一个合适场景,用户的具体场景,问题的解决方案。
就像因材施教一样,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表述和方式,让他真正的懂。
而,解决方案,就是特别省心的一套解决方式。
【服务=更细分工】
就像很多公司的外包一样,比如我要卖商品,要做设计海报,还要客服,还要招人。我自己不做外包出去。有专门的公司提供一套的解决方案。我就不用操心,直接给钱就行了。
这实际上是一种更细的分工。这不是在流程上分工,而是利益主体的分工。所有权的分离。
这和我们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是自己完成。而现在我们吃饭,衣食住行,都不需要自己提供,买别人生产的粮食,制作的衣服就行了。
我们一开始有从生产到使用整个过程的所有权,全部我一个人集权并执行,后来我们把执行交给别人,我们只提意见,你必须按照我的来。
产业的大流程分工,到小流程再次细分。
那么做服务,不得给每一个用户定义一个解决方案吗?
可是罗辑思维是这样做的吗?
其实大部分互联网服务,不也是收割注意力服务广告商吗?没有直接向用户收费。
广告是不是用户需要的东西?也有需要的,那为什么广告要收费?
因为相比较于这些互联网服务,广告主的影响力不够大,要借互联网触达用户。
用户为什么不需要为使用的服务付费?因为互联网需要规模嘛。这种大规模模式和以前的大规模批量制造不同在哪?
工厂大批量制造商品,为什么不免费?东西生产的再多,肯定是有一定成本的。
而互联网的服务,这个商品很特别,一次制造多次使用,当然用得人越多成本越低。所以它天然是求量的。
这和罗辑思维的知识服务不也一样吗?它们收割了这么多注意力,但是不卖给广告商,而是自己经营。
罗辑思维卖过很多东西,最后他们决定把自己定位为知识运营商。
知识运营商
通信运营商提供基础的网络流量服务,所以才能有这么多互联网服务。
怎么理解知识运营商呢?
大多数商业公司是卖货物的,而运营商是运营货物,就像水和电一样,你不可或缺。
这东西没有存量,加工运输过程,它必须不停地生产,流动才能产生价值。
知识以前是包装在书本报刊,各种节目里。而人们在生活中,其实每天也在获得新知。但是获取新知是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呢?是不是必须流动得获取呢?
【有效信息】
知识其实是一种信息,我们理解一下信息就明白了。信息,肯定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必须源源不断地获取。
有手机这个便捷的信息处理工具,人们便对其不可或缺一样。
我们得知道路况,天气,新闻,周边发生着什么,工作学习所需要的信息。
知识是一种什么信息呢?
信息的有效流通,我们以前大部分的努力都放在了渠道上面。怎么用更快的方式,更方便的方式,让文字图片声音各种信息快速传达起来。纸,印刷术,报刊,电报,广播,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
但有效流通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接收信息的一方,真的把信息消化了,听懂了。
这就像是计算机的信息编码,信息流不转化成程序能读懂的编码,不转化成人们看得懂的方式,信息就是无效的。
就像一个未知格式的文件,没有程序能用。
【无效沟通】
近代以来,为了让我们新一代更快了解这个社会的发展历程,掌握人们已有的知识存量,我们建立了许多基础学科,还有非常长时间的教育阶段,课程式的教育方式。
这实际上相比人们已拥有的知识来说,仍然算短的。
相信很多苦于各种学科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就是如果知识能够像,吃东西一样被我们自然消化掉好了。比如哆啦A梦里的记忆面包,有了它,我们吃掉面包就可以记住东西。
这种想法,其实和大多数人,碰到问题求神拜佛一样的,心理作用而已。
但这都是无效的知识沟通方式。
书本印了那么多,不是说我们会认字,就可以把书上的知识全部掌握。
不识字其实就更不用谈了,认字是我们知识流通基础的基础了。
但语言并不是很精准的,传达意思的工具。每个字的意思很多,每个人的理解也各有各的想法。
所以说,学习才是最高效的信息流通方式。吵架的人,其实都是在各说各的,他们并没懂对方到底什么意思。
【知识流量】
关于知识,其实没什么特别具体的定义。对有些人来说,一段故事可能是知识,对有些人来说课本才是知识。
我觉得知识是一种比较底层的,接近人的思维的,信息组织方式和展现形式。
这么说来,把知识比作流量是说的通的,也是可以运营的。
但是这事情还没人做过,没什么先例。
我们觉得他的核心,就是讲清楚一件事情,让人懂一件事情。
服务每一个用户?
服务更多人,和服务好每一个人,其实是矛盾的。给每一个人提供解决方案,那肯定做不大。
【帐号体系】
但是互联网的确是帮助了更多个人,而且也有了个人用户。就是通过账号体系。
很多传统商家觉得不能理解,东西卖出去,你最好不要再找我了。因为再找回来,肯定意味着麻烦,和售后成本。
而互联网通过建立账号体系,与每一个用户连接,每个用户都可以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其实也没多个性化,只是选择权交给了用户。
普通商家卖产品,与越多商品脱离联系就越好。互联网厂家则相反,你最好不要离开我的产品。互联网公司这么解释,他们的服务不出售完就结束,而是长期更新的,不断改进的。这是什么逻辑呢?
一方面,互联网厂商卖的商品的一次性成本,一方面即使是收费的服务,也离不开持续更新。而普通生活中的用品,并没有这样的需求。
【使用权】
你说我们日常使用的牙刷,眼镜,脸盆,要日常更新个什么?
但是我们常用的计算设备却有更新动力,买个电视几千块钱觉得心疼,但是手机却不觉得。手机的处理性能提升反而很重要。
其实在软件领域,一些工具应用,很明显,没有特别更新需求。
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更新的也不都是功能,而是一段时间人们处理信息方式的换新。
手机让我们消费品领域出现了,更新的习惯。往往生活中使用的消费品是几年不会更新的。更新了也难以迅速普及开来。
这是一个使用和占有的矛盾。使用的时候我们只想用最好最新的,但是占有就有成本,必须付出占有的空间和时间等各种成本。
【知识无用】
还是说回这个服务的问题,罗辑思维不是要做解决方案吗?
怎么给用户具体方案呢?这里不能理解成对每一个人提供方案,他只是比传统买本书的方案,更具体了一步,这就像是无头绪自学和有老师教。
但是好像还是不够啊
如果把罗辑思维当做一个全民版的智库,但感觉知乎好像更合适一点。
其实在面临知识这个问题时,往往会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成冲突,因为无论你知道多少,必须实践了,才能在生活中发挥实际作用。
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虚拟的场景中,生活在故事中。通常电影动漫里,通过非常夸张的,超出现实的破坏,还有吐血量,来形容受到得伤害。这符合意识的感知,但生活中肯定不可能这样。
现实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基础是生存,我们需要活下来。你知道再多有什么用呢?知识太多,技能为零。
知道“打雷的时候,雷更容易击中地面突出的建筑物”,这个有用。但知道我们历史上有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有什么用处呢?
是不是说有的知识有用,有的知识没用?这里面关于第一条,其实并不是所有人,你告诉他,他也不知道怎么用。只是相比第二条容易知道一些。
知识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些是客观规律,更多是主观认识,事后总结。这些总结部分作用是让我们受到更多关注,部分正好碰对了具体的情况。
知识服务,应该连接用户和那些,跟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的知识。而不仅仅是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
【知识作用】
按上面的说法,知识是一个底层的思维信息,那么它就是,帮助我们精准传递信息。
知识最重要的作用,不是让人成为一个大学问家,饱读诗书,能说会道。毕竟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从事文娱行业,要去对更多人演说。
知识底层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更有效的沟通。你懂我说什么,我懂你说什么。我轻松就可以懂这件事情是怎么意思。知识是用来连接每个人的大脑的。
但是就像不会文字,就很难完成这个连接一样。
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知识运营商,有种新时代下,更伟大的使命。
相比较文字的方式,其实一个好的解说,一张图片,一个ppt,一个科普视频,一个VR旅行可能更能让人懂一件事情,但是花的时间和成本也会更多。
做为知识运营商,应该使用好这些新的媒介方式,只用文字是不行的。
所以运营商并不是要传播现存的知识,而是在传播理解现存事情的能力,提供理解世界的能力。和他人的大脑协作的能力。
我们人类是怎么连接大脑的呢?通过创建共同符号,语言就是其中一个成果。但并不不够有效,不能准确的连接到每一个人。
每个人的认识的东西不同,建立这个理解的桥梁的办法,也是以你知道的为基础,相互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懂得对方的思想。
所以罗辑思维应该做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造共同符号。为每个人完成思维连接,建造思维互联网。
各行各业的认识非常的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千千万万的这样的知识服务商做这条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