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2》通过亲情的力量,揭开现实的残酷与龌蹉,让人很上头。
但它逻辑上是有败笔的。
比如林日朗劫持医院,李安琪一段采访后,外面的人们被他的故事触动了。
同样,抱着捞一段好新闻素材,赌徒心态进去的李安琪也触动了。
这个故事足够感染人。人们丝毫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如果只是为了钱,林日朗的确有很多路可以走。他要的只是属于他儿子的心脏,还回来。这个出发点,够朴素。
为此他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知自己此举是犯罪,仍然做好了惨烈的心理准备。
只要儿子恢复生机,他承担什么样的后果都是值得的。
但二楼病房里,病人及家属们却纷纷谴责林日朗的劫匪行为,指责他们是劫匪家属,甚至不能和他们这样的人同一个病房。
于是母子两迁到了走廊里。
一边是同理共情的呼喊,一边是冷酷冷漠的驱赶。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无可厚非。但割裂感,还是明显的。
后来一想,这才是正常的啊。
你不能指望只有一种声音,那才是虚假繁荣。每个人的经历性格决定了面对刺激事件时会有不同的态度与信念。
只要那正确的一方,能压倒错误的舆论即可。这社会的公义就不会被破坏。
原本就被疾病缠绕的人,心情能好到哪里去?又被扰乱了病房秩序,切肤之痛更敏感。所以他们要发作。
病者为弱。这是一个彰显他们有理有据的机会。
只能说,他们太需要发泄,让自己舒服一点,为这无力的生命感。
而围观的群众,他们就像在看一出没有简介说明剧本的戏。这戏会有什么悬念,什么彩蛋,不得知。但现场感十足,关于枪和抢,都是看点,所以他们热血沸腾。
林日朗在最后时刻借了高利贷。这大概是一个老实人离黑暗最近的一次。
但冲进黑暗,是为了迎接光明。
凭借夫妻两的挣钱速度,以后要怎么还这巨额欠款?
手术即便完成,后期的排异反应药物控制,也是一笔大费用。
但在父母眼里,满脑子都是救了孩子的命再说。难道会去分析利弊,要花这么多钱,不如放弃,再生一个?
我大学同学刚毕业就查出白血病。辗转于几个城市和医院,以为病情控制住了。
可婚后一年,突然复发。且怎么都力挽狂澜不住,眼看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要枯萎了。
婆家一看她是个赔钱倒霉货,冷眼旁观,连探望都只是做做样子,更不要说什么献钱献爱了。
医生劝其父母别再砸钱了,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已经掏空了。
但他们还是砸进去了所有的存款,并连借带贷,希望给女儿创造一条生路。一夜白发,是真真切切的。
但,人还是去了。
值吗?至少尽力到无憾了。
人到中年,租个小房子,夫妻俩后半生活着都在还债,都在想念。可比起失去女儿的痛苦,这似乎又不算什么了。
如果他们留了一手,还算计着养老本和棺材本,那他们就成了生意人,而不是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林日朗如此,千千万万的普通父母亦是如此。
父母为孩子做的,是亲情的内核。内在是爱,核心还是爱。
而关于爱的故事,亲情的温暖,永得我心,永得人心。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即便逻辑上有败笔,但依然不失为一部触动人心启发人思考的现实题材好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