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书,便是教课书。但教课书不会让我们爱上读书,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讨厌读书。因为在读书之后,我们还需要练写、背诵、默写,考试。”——毕淑敏
《越读》是集合了当代大师们对于读书的认识与心得的一本书。当中毕淑敏说的这句话让人记忆犹深。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小时候我这么的抵触读书,特别是抵触鲁迅,因为他的作品都是要背的,更是必考内容。而且,我们长于和平年代,对于鲁迅先生作品所处的年代知之甚少,连理解都未说得上是良好,便要去背,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很讨厌鲁迅,甚至已经大学毕业了,看到图书馆排列着的写着鲁迅二字的作品,都忍不住打颤,感觉鲁迅就是一只不死的恶魔,时刻用严厉的目光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
这样的感觉一直缠绕着我好多年,甚至让我到图书馆从来走到近代文学的一列,因为当中不单趟着鲁迅,还有老舍、冰心、丁玲等严肃而刻板的灵魂。
这种感觉直到我近年来爱上读书之后,重读了鲁迅的经典之作——《记录刘和珍君》。在很偶尔的一次机会,我翻到了这一页。想当年啊,我背《记录刘和珍君》可是背得杀猪般死去活来,最终却还是未能一字不漏地背熟。而且,我一直都误解了刘和珍君是一名女子,实在是忏愧。当我,再拿起书本的时候,当我再认真读上一次的时候,我很明确刘和珍是男人,而且是一位坚强不屈,文学修为很好,拥有坚强毅力的年轻男子。而鲁迅先生的笔触又是如此的铿锵有力,字字珠机,如那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由此之后,我对鲁迅先生之情更多是钦佩与敬畏。
但我觉得是否每一个人都如我一样,在成长后终于读懂了鲁迅,为学生时期的噩梦找到明亮的出口呢?我看怎么也有一部分人,会一直活在这种讨厌读书的恐惧中。我时,我就想为什么呢?读书不是让我们更喜欢读书吗?为什么却让我们无法爱上它?在这里容我使用张晓文老师《爱情心理学》上的一个结论:“近距离让人产生美,拉近感情;距离太近,却会让人讨厌。”感情尚且如此,读书同样如此;迫得太紧,只会适得其反。
最近有条新闻:“杭州两区倡新规:小学生作业9点做不完可以不做!家长:胡闹!”
消息一出,本以为家长们会拍手称快,但让人猝不及防的是,很多家长的反应却是纠结质疑不敢点赞。
这样的事情,无独有偶,刚好在我闺蜜身上也发生了。闺蜜女儿读二年级了,好不容易进了我们市里最好的省重点。而市里现在推行着:“减负”重任,于是规定了低年级学生,回家不想做作业,可以不做。于是家长们就热开窝了,闺蜜处处抱怨:“现在好了,学生不发练习册,不部置作业。就每周给家长发一页的习题,让家长自己答应给孩子做。而孩子更是理直气壮:‘老师说,可以不写的’。”让我闺蜜气得直冒烟。而且,当我将这件事跟身边朋友说的时候,大家一致得出的答复都是:“这怎么行呢?不做作业哪里会?得去教育局上访上访。”
其实,在我心里想:“减负”不是好事吗?应试教育已经在他们的父母身上验证过了,正如我朋友常言,“我们只不过是应试教育下的残缺品。”学习不应该只是不停的应试,学书本知识,盲目地计算,应该是各方面百花齐放,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爱好与目标,并一直向前发展。“减负”将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这个世界,去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以利更多的空闲时间看课外书,踢足球,捡树叶,甚至是捉虫子……
因而,我很喜欢《越读》二字:喜欢阅读,开心地读,在读中超越自我。
翻开昨天看到的两篇文章,与大家分享一下:
人家帅哥可是工科大学高材生,一次偶尔的机会,找到了方向,成为知名的美甲大师。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他或者只是某某公司的一名普通白领。
这个可能好多人的看过,我想说的也是这句话:世界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