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刘春燕
疫情这段时间,让我感触最深的其实是——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列传》有言:“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天,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司马迁认为,对国而言,老百姓就是天,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对老百姓而言,吃饱肚子就是天大的事情。
当今社会,有谁还会吃不饱肚子呢?我这里当然是夸张的说法。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吃得挑剔,吃得讲究。在克市经久不衰的就是餐饮行业,各大菜系,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大家白天忙碌上班,克市安静得好似一座空城,到了夜晚,各大美食商区,人潮涌动,三五好友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以往熙攘的生活都被关在了门外,尤其是小区封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先是慌乱,然后开始羡慕,尤其羡慕那些有地下室、有大冰柜的人家,能提前囤积各种吃食,储备大量的存货。有人逐渐开始懊悔、抱怨自己没有提前采购,更有人竟晒出了一个月的口粮,让人眼红不已,所有人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吃食忙碌。
好在社区工作者和商家都在为居民采购送货,微信消息里,小区居民群被设为置顶,随时关注采购进度。但工作之初,事务繁杂,难免有出现不尽人意的时候,人们恐慌的心理就作祟放大。提前订的菜,晚了一天,有人就开始叫唤指责,菜品少了一两种,就开始大声抱怨,他们怀疑工作人员的态度,怀疑商家的信誉,负能量随着吃食的日益减少而与日俱增,更有甚者闹着说自己快饿死了。大家都明白这种慌乱心理下的夸张说辞,更多的人立马站出来维持秩序,特殊时期发出疫情决心书:“只要还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根葱,不往菜场里面冲;只要还有一滴油,超市里面不露头”,互帮互助,安稳情绪。随着工作的有序开展,疫情也慢慢好转,这些声音也逐渐消逝了。
闭门做饭、吃饭的问题,对于我家来说,真的是一场生存的考验,至今这一个多月的生活可谓是一场蜕变。古语常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和老公都不善于厨艺,厨房里很少有烟火气息,偶尔的开火,也是一时的兴致。
我妈是四川人,川菜做的非常正宗,小时候的我学习做饭特别积极,但经常是笨手笨脚的,后来到市里上高中,就更没时间练习了,最后我就心安理得享受、依赖老妈的美食。工作成家后,公公婆婆从遥远的山村搬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婆婆是个勤快人,什么时候都闲不下来,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干活却是十分麻利。婆婆看到我俩朝九晚五的,就把她全天大部分活动时间都放在厨房里,张罗出各种美食,尤其是面食堪称一绝,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我们吃饭基本是在老人家吃的,家有两老,我们幸福得像块宝。
疫情期间,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居住小区,一听到封门的消息,婆婆像炸开了锅,总是很担心我们吃饭没?吃得啥?叽叽喳喳不断联系我们,不厌其烦的发语音,比定闹钟还准时的打电话,更要紧的是一天三次视频,看着我们吃饭,观察我们的形貌是否瘦了、黄了。话说我们都在一个城市,儿女都是当爹妈的人了,所以这种频繁的交流有时会让我们烦躁,没有好气。
毛主席说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能自食其力,我们能做好。好在我们之前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油米面蛋奶肉果蔬等生活基础物资,觉着一家三口要真正“过生活了”,感觉非常兴奋,平时没时间上手操作,略展技能,现在可以任意捯饬了。我们研究百度菜单,各种做法眼花缭乱,对比之后总结最易操作的,一切开始就绪。蒸米饭,下面条,醋溜白菜,炒土豆丝,炒葫芦瓜,炝莲白,这些小菜吃了三五天,我们非常满足,虽然没那么美味,但吃饱肚子是绝对没问题的。好景不长,会的几种饭食已重复做过多遍,尤其是之前在婆婆家拿的馒头已经吃完,我们家是离不了面食的。再看着女儿,十分心疼,作为没有好厨艺的妈妈,我开始内疚自责,必须得开辟做饭的范围,多做些花样,力求在口感味道上,营养搭配上更进一步,我们开始主动打电话,低声软语地请教婆婆妈妈。
其实在父母眼中,儿女最大的养活就是有饭吃,能吃饱。她只有看着你吃得肚子鼓鼓的,脸盘长得圆圆的,才会心满意足。回想起女儿平时在奶奶家吃饭的情景,婆婆就会不停地唠叨,“多余吃点”,“来快吃”,对我们也嘀嘀咕咕,“怎么今天少吃了一个馍馍”,“要不要再加碗面条”……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我在减肥,我不想脸盘变圆,每次婆婆以此夸我,我心中就无限悲伤。是啊,婆婆大半辈子生长在黄土高原,当时那个社会时代,吃饱肚子,肚子里有油水比什么都强。人吃饱了才有力气下地干活,吃饱了面色红润,说明身体才健康,才能去做更多的事。
在甘肃老家,女人十分勤苦,尤其是生活在沟里农村的妇女,不仅和男人一样要忙田里的农活,回来还要收拾做饭,伺候一家老小。甘肃的男人较多大男子主义,我公公就是这样,在外面干活,回来的事都交给婆婆了。婆婆像个仆人一样,不仅要做饭,还要盛饭,给人倒水,给人添饭,把这一切都当做自己的天职,这样的意识根深蒂固。直到前年冬天,婆婆刚做完膝盖骨手术,需要在家静养一个月,公公在这段时间里,学着热饭,下面条,做简单的饭菜,后来还学会了炸油饼,包饺子,炒菜,与此同时小心伺候卧床的婆婆,我们都被震撼,被感动到了,也许以前他只是安于了这种传统与现状,当生活需要你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做得更多,更好,感觉公公和婆婆的感情也温柔了很多。
以前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依赖于老人饭来张口的生活,现在慢下来的生活,我们也在慢慢品尝生活的苦辣酸甜。第一次蒸馍馍时,我最惧怕的就是和面,这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揉面揉得膀子疼,原来是水少了,蒸出来的馍馍是黄色的,才知道发酵粉放多了,看着一屉又黄又瓷的馍馍,我真想全部倒掉,老公和女儿却安慰我,“没事,能吃,”我也不想浪费食材,就这样,三人咬一口,赶紧就一口菜下咽,竟然全部吃完了,我当时感觉尝到了泪水的咸与酸。后来反复调整,在打开锅盖的那一刻,我们都围在锅前,特别郑重,我们终于蒸出了又白又胖,又香又软的馒头,一顿就吃完了一屉。再后来成功尝试了包子,饺子, 大盘鸡,椒麻鸡,红烧黄花鱼,烙红薯饼……最赞的是老公做的揪片子,面皮薄而劲,汤汁浓郁鲜香,我和女儿都爱吃,每每我都能吃一大碗。
墨子有言“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人穿暖衣服吃饱饭,生活就舒适无忧。在满足果腹之欲后,我开始静下心来读书。记得一次定菜,商家由于订单太多拖了两天,而我家第二天就只剩下一个土豆,当时正在读《红楼梦》的我,开始焦躁不安,不时翻看手机,看送货进度,不时小心听着门铃,看商家是否送货来了,断断续续,书是怎么也看不进去了,总在担心如果明天还不送来咋办,索性我就放下书了,没想到商家深夜一点送来了菜,看着各类果蔬,满满感动,那晚睡得也很平静,后面几天《红楼梦》也很快读完了。
民以食为天,庄子认为“含哺鼓腹而游”,人在吃饱喝足后才能充分享受人生乐趣,从单纯的充饥果腹,上升到精神层面,交朋友,陶情写意,也衍生了很多饮食文化。古代传说中的饕餮,是一种贪吃的神兽,貔貅亦是。大才子苏轼作为美食家,喜吃,会吃,更善烹,颇有生活雅趣,也使其文章别有滋味,苏轼作《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自比老饕,后来成为追逐饮食的文人雅士的代称。
这场疫情,是对生活最本真的考验,因为“饮食”是人最真实的欲望之一,是人的需要层次的最底层,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不知道疫情期间出了多少美食大厨,又有多少人在不断翻车中继续前进,我只知道,只有神仙不食人间烟火味,我等凡人,在炊烟袅袅中,感受家的气息与温度,这里有亲情的陪伴与鼓励,这就是我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