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华杉详解
朱熹注解说,言论笃实诚恳,当然是好事了,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区分,他是真君子,还是装模作样、故作庄重的伪君子。
孔子说这个干吗呢?人家如果对我言语诚恳,我何必操心他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我若这么防着他,似乎我也不像真君子。
钱穆认同朱熹的解释。不过,他考证说,之前不是这么解的,是朱熹这么解的。之前这一句,和上一句“子张问善人之道”连在一起的,朱熹把这两句分开的。
连在一起,标点、意思都不一样的。刘宝楠说,就在宋朝,朱熹之前,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刑昺(bǐng)奉诏撰《论语》,他是这么解的: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论笃是与?”后面是问号,不是逗号。
子张问善人之道,孔子先回答了“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后来接着思考这问题,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呢?大概这三种人算是吧?
一是论笃之人,二是君子,三是神色庄重的人。
刘宝楠注解说:论笃,是口无择言;君子,是身无鄙行;色庄,是不怒自威,不恶而严,远小人之道。
儒家的口无择言,和慎言,是什么关系呢?南容三复白圭,几乎像神经病一样念叨:要慎言,要慎言!孔子认为他靠谱,不会祸从口出,把侄女嫁给他,为什么又说要论笃,要口无择言呢?
这是个范围问题,慎言,是讲君子素位而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你的事,你不要妄议。张居正说,那叫“思出其位,,犯其非分”,要“安本然之分,远侵越之嫌”。
但是,张居正也说了,士人学子,忧国忧民啊!学习就是为了能用世,所以匹夫而怀天下之忧,穷居而报经世之虑,看见世间不平等、不合理,心里也容不下,怎么办?说,还是不说?
张居正的答案是:“潜心讲究,则为豫养。非分干涉,则为出位。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此又不可不辨也。”
你觉得别人干得不好的事,你并不在其位,并没有深入探究过。你若有兴趣,就会深入研究,真正有认识,有解决办法,则为豫养,时刻准备着,有能力、有机会时,你就可以行动,可以贡献。如果一知半解,轻率议论,你说的东西也没有价值、没有分量,不仅不能真正有贡献,反而祸从口出,为自己招祸。
慎言的事说完了,再说说这论笃,口无择言。
口无择言,不是口不择言。口不择言,是张嘴乱说,口无择言,是说出来的话,都是诚恳直言,有一说一,没有选择性说出来的。这些话,都是在自己的指责范围内,或者事工作职责,或者是作为朋友的职责。
直言,怕不怕得罪人呢?不怕。三个理由:
一、直言是价值观,是态度,是责任,无所谓得罪不得罪人。
二、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直言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
三、时间会证明一切,选择性说话,只能糊弄一时亲近。直言的真情,能赢得时间的考验。
刘澔觉
说话的智慧,哪有那么复杂,真情表达罢了。我知道我就好好说,不知道就还没研究的,就不要乱说。管好自己的嘴,张嘴和闭嘴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