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家长都听过“Terrible two",相信过来人对这个阶段也有着很深的体会,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引导孩子渡过“可怕的2岁”的?
我家宝宝1周九,近一周,突然自我意识大爆发,每天把“不肯”、“不要”、“不行”挂在嘴边,从一个特别乖巧懂事的小萌娃变成一个极有主意、不合她意就要哭闹的熊孩子。若不是知道在成长过程中存在terrible two的阶段,我真的会深深地自我怀疑自己哪里做的不对或引导得不好,让小朋友的性情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场景1:
看到宝宝摔玩具,我告诉她:“宝宝这样摔,玩具会痛的,你快过去摸一摸它,把它捡起来好不好”。
换作以前她会马上给玩具揉一揉痛,再把玩具捡起来。但是这几天这种方法完全失效了,我的话音才刚落,女儿就又急又大声地说:“要扔!要扔!”,接着再过去把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又重重扔了一次。我见状不说话,过去把她扔掉的玩具捡起,女儿看到我的举动一下子急得哭着跑过来不让我捡,嘴上还念叨着:“要扔要扔”……!我对她说:“玩具是用来玩的不是拿来扔的,如果宝宝这样扔就不要玩了,妈妈收起来”,说完我就走去房间把玩具锁进柜子。宝宝哭着跟在我屁股后面念叨“妈妈,玩具”……。我不为所动,待她哭了一会儿,再用别的东西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虽然女儿的注意力被成功转移了,但我的心底其实并不踏实,我拿捏不准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直以为,2岁以下的孩子暂时还不适合立规矩,她更需要的是爱和呵护。但是遇到这样的场景,能控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已是不易,不可能视而不见,更不可能任事情继续往下发展。于是,我想着要引导,但在引导过程中一定会引起宝宝的哭闹,因为她还不可能完全理解,她想要做的事为什么妈妈不能让她做;而如果二话不说强行中止,她会强烈感受到妈妈对她的不尊重。
我感到迷茫。即使看过了一些育儿理论,真正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此类冲突,我还是没有把握接下来应该怎样去做。每一个本育儿书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同样一类案例,不同的书中所提出的解决方法甚至都不同。看到孩子的不当行为,不作为,怕宠坏了孩子;去管教,又怕用力过猛伤了孩子。在迷茫的同时也有一些焦虑,漫漫育儿路,就没有哪一种通用方法是学了就可以马上转换使用的吗?
场景2:
给宝宝讲睡前故事,我们说好看完就睡觉,结果看完一遍宝宝闹着还要再看。我对她说:“妈妈可以让你再看一次,但是妈妈要和你说好,这是最后一次了,看完我们就马上把书收起来睡觉”。宝宝点头说:“好”!
看完第二遍后,不出所料,她还是不愿意收。我很坚定地说:“不行,妈妈刚才已经和你说好了的”。她一听这话立刻开始哭,嘴上一边念叨着:“要看要看!”我接着说:“宝宝要看可以自己再翻一次,但是妈妈刚才和宝宝说好了是最后一次,宝宝也答应了,妈妈不会再给你讲了”。
就这样,在哭闹和解释中反复了若干次,我进退两难,看着她哭得可怜兮兮,心里想其实也就是多看几遍书,要不就妥协了吧!
而就在当下,我又想起正面管教封面上的话:温柔而坚定,不惩罚也不骄纵。要不我试试这句话行不行得通吧!我把宝宝抱起来,拍拍她的背,和她说:“妈妈知道你非常难过,你还想看书,可是我们说好了是最后一次,而且现在到了要睡觉的时候了,宝宝很困了对不对。这样吧,妈妈给你放音乐听好不好,你要听小星星还是宝贝”?
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哭了好一阵,一见我抱她,情绪顿时缓和了一些。她趴在我背上,一边还轻微抽泣着,一边说:“要听,音乐,小星星”。我一看她的情绪有好转,立刻又安慰她:“音乐好听吗?我们一起听着音乐睡觉吧!”
就这样,通过这短短几句话,女儿竟然乖乖同意把书收起来了。
我想,大概也是哭过几轮,知道妈妈的态度很坚决,哭也没有效果。同时,我给她做选择的范围很小,转移到“要听哪一首音乐”,而不是“要不要看书”,她自己做了选择,也感受到了相对的尊重。于是,这一轮的冲突,就这样还算圆满的解决了。
以上场景,涉及到了“该不该给孩子立规矩”和“育儿方法论该怎么用”的问题。
第一个场景用的是纯粹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其实并没有在根源上解决冲突。第二个场景用温柔而坚定的做法,虽然最后也用音乐转移了注意力,但最终是和孩子一起正面面对了问题,由孩子来做出选择。个人感觉后一种做法比较好。
2岁左右的叛逆期,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来考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而孩子之所以会发脾气闹情绪,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发展还没跟上大脑的发育,不懂得如何去表达自己。我们要立规矩,但更要给孩子爱和满足感,耐心地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规矩是死的,父母也不是机器人,只要不违反底线,适当的变通也很重要,尊重孩子当下的感受,给彼此一个可以进退的空间。每一种科学的方法论都有效,但也都不是百分百适合每一个孩子。同样一种方法,不同家长使用起来可能效果会差很多。
学习科学育儿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将方法通过应用、摸索,来观察当下的方法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的孩子。透过这个过程,及时修正和反思自己,看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她就是你真实世界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