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曾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提到人生将面临并要终身解决的三个问题:先是人和物的问题,接下来是人和人的关系问题,最后是人和内心的问题。虽然我们同梁先生所处的时代不同,但这三个问题不论什么时代谁也绕不开。我自认为自己称不上富足,与周围“生态”还能算得上和谐,前两个问题就算马虎过关吧,反正对这方面我要求本身也不高,我更关注的是内心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不亚于吃饭穿衣的问题,全国人民大概也有同感,不然走向宗教的人怎会越来越多?大家都需要解决内心的问题吧。当然宗教不见得是唯一的解决途径,方式因人而异,自己能够接受就好。我本人并不倾向任何宗教,也不了解他能力所及,我信奉自然,相信生命的启示。
忙碌的时候大概我们没工夫静下心来思考,这段时间我因身体原因闲下不少时间,经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偶尔也会极目眺望一下人生的终点,假如生命到了最后的关头(谁都不会在健康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但很多时候健康并不跟我们商量,说走就走,尤其人到中年更是进入一个多事之秋,事情往往是不期而至。不过人又都是健忘的,我也不例外,生病时的彻悟会因身体好转而好了伤疤忘了疼,不然这么多前车之鉴足以让我们活得清醒明白。还是记录一下自己的思想轨迹日后或许能提醒一下自己。
月盈而缺,花盛而谢,这是自然规律,人也不例外,什么也改变不了自然,即使上帝也不能。病房中有好心人劝说入教,我只是微笑。不错,虽然信与不信不会有任何损失,但这个并不能成为理由,再说有求于上帝才去抱他的“佛脚”,有失厚道。上帝既是普爱众生,他老人家不会因为我不是教徒就不爱我;上帝果真是爱的化身,相信他会倾其所能为包括所我在内的全人类排忧解难。只是那样的话,他要管的事太多太辛苦!更何况内心的问题难以用语言描述,如何求助于各路神仙呢?恐怕我们多数时间要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内心问题。
谈到人和内心的问题,我此时首先想到的是内心的平静,这是我目前最希望的。年轻的你也许会想到轰轰烈烈,但绚烂之后终将要归于平淡,我们的内心在不断成长,需求也在随之变化。内心的问题牵扯太多,我虽然想要表达一种较复杂的心境,但无法一言蔽之,大概我对生活还没有一个较清明的认识。我们每个人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不同时期,要面对的生活问题不尽相同,同时每个人生命力和感受生活的视角、悟性都各不同相同,这些都会决定你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内心的舒适程度(内心其实和身体一样也有舒适度的)。健康的身体是内心的力量的后盾,身体衰弱的时候理想也在撤退,你会怀疑:生命果真到了该妥协的时候吗?生命力复苏的时候,你的愿望可能又会随之得寸进尺。人多么奇怪。
还记得复旦大学那个叫于娟的年轻老师吗?她在生命最后的关头才发现自己一直在为自己制定各种计划、目标,脚步太快,太匆忙,在各种人生规划逐一实现的同时病魔也毫不容情地要将她的生命带走,以往的一切奋斗努力似乎都失去了意义,这种打击猝不及防……她在临终前留给人们一些警示:生活的道路上脚步不要太快,弄清内心的需要很重要。
我相信生活有一双无形的手,引导你的内心。你要做的是遵从自然,放慢脚步静下心来仔细感受。顺着生命的方向摸索前行,终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