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完了两本书:《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应该有不少人听说过前者,毕竟这是一个讲述24个人格的故事。后者是前者的续集。
比利从小缺乏陪伴,孤独促使他分裂出另外一个自己陪自己玩耍。后来父亲自杀,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改嫁。继父是一位家暴者,经常对老婆施暴,而对于比利,更是毫无顾忌地兽性大发。比利9岁那年,继父强奸了他。一直到14岁,继父经常殴打、强奸,甚至活埋他。年幼的比利只能靠分离人格减轻痛苦,久而久之,比利创造了23个不同的人格,这其中有承受痛苦的戴维、有安静接受罚站的克里斯汀、有能挣脱各种束缚的汤姆、有体格健壮的里根、有能言善辩的亚伦、有英国绅士亚瑟……
16岁时,比利站在学校顶楼准备跳下去,里根阻止了他。从此,大家决定让比利沉睡,其他人轮番出现,代替比利活下去。等比利再次醒来,已经时隔7年。
我们可以想象,上午7点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海边看落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但现实总不会如此美好,睁开眼,也许正身处异国,也许被五花大绑。这其中失落的时间,到底去了哪儿?比利每天无数次面对这种问题,直到偶然间有几个人格接触了彼此,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之后大家按照亚瑟的安排,有条不紊地站在光圈下,拥有时间和比利的身份。
但“混乱时期”总是到来,那时候亚瑟也管不了这些人格,所以比利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女同性恋人格阿达拉娜一直渴望关怀,偷窃了里根的抢劫时间,强奸了被抢劫的三个女人,于是,比利被抓了起来。
为比利辩护的律师发现比利不正常,怀疑他精神分裂,便送他去诊断,最后确诊是多重人格障碍症。按照法律规定,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者应该送去州立利玛医院接受治疗。可利玛医院名声在外,律师知道他们根本不好好治疗患者,还总是虐待他们。在律师的努力下,比利最终被送到了看管宽松的治疗中心,还有著名的医生为他治疗。
恰逢选举,政治人员为了赢得更多选票,选择像大部分公民一样怀疑比利。他们认为比利不过是一个不愿意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服刑的演技派骗子,强烈要求将其关进管制严格的利玛医院或者监狱。在政府和媒体的干预下,比利还是被转到了利玛医院。
利玛医院仿佛是看管严密的人间地狱,这里充满了虐待、殴打、侮辱、欺骗。比利的室友因为医生的欺骗最终上吊自杀,却不幸成了动弹不得的植物人。比利亲眼看到一位病友在服下医院强制给的药之后咬掉了自己的手指。比利自然没有少遭罪,曾经在治疗中心被融合的人格也再度分裂。但他还没有放弃抗争,他紧密和外界联系着,一心向往着从这个鬼地方出去。
抗争的过程是曲折而又痛苦的,期间比利几经辗转,有转院、有逃亡,甚至还有婚礼。一位貌美的女士总是来看望比利,没多久两人举行了婚礼,又没多久,女士带着比利卖画的钱(比利有三个人格都很擅长画画)跑了。被女士骗走财产,不是比利最难以接受的。最难以接受的是一生也走不出被严密监管的命运。终于,比利准备放弃了,戴维为大家创造了一个死亡之地。在那里,所有人格都躺在棺材里,等待死亡,预备死亡——比利开始绝食。在绝食了一个多月后,世人们都开始同情比例,他们以为这位可怜的年轻人想要什么,他们想要满足比利,可是比利什么都不要。比利只想要死。
最终死亡没有如期而至,因为比利心中还是残存着信念。在比利和帮助他的人们持续抗争了9年之后,比利终于被转回了宽松的治疗中心。治疗在逐步进行着,“比利们”融合成了一个全新的人格——老师。
故事的最后,老师带着本书的作者回到了比利小时候被强奸的地方,比利释放了感情,决定原谅继父。他想着,继父一定也是在小时候遭受过虐待,长大后才成了施虐者,这件事要在他这里终结。
这两本书最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在于充满了正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比利也不例外,只不过于我们而言,那是一面,于比利而言,那是一个人格。
整体来说,比利是善良的,他从不想去害什么人,却总是被人们误解。他睁开眼发现妈妈正责骂他打碎了花瓶,可他没做过那件事,他不承认,妈妈觉得他是在撒谎,因为她亲眼看见是他打碎了花瓶,父母认为他是撒谎精。少年时,继父把比利埋进土里,把一截烟囱管怼在他脸上,让他用它呼吸。接着,继父尿进了烟囱管里比利的脸上。
经历过如此多的虐待、侮辱和谩骂、欺骗,比利尚且能够与世界抗争到底,幸福如我们,却无法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是我在两本书中看到的正能量,但意义不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比利绝食期间的一天晚上。决心赴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要挨个儿说服所有的人格,而当大家一致准备赴死,比利明白,他什么都不怕了。即使世界为刀俎,比利也不惧为鱼肉,死了就不会痛苦了,放弃了就不会在乎了,他知道世界拿他已经没办法了。他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全身湿透了,冲出去对着世界大喊:“你无能为力了吧!”
这两本书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们是纪实,而非小说。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曾有那么一位比利,不屈不挠地活过。而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想来世界不过是一个拿着各色糖果的刽子手,它笑嘻嘻地朝我们招手,赐予我们糖果,赐予我们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