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目的不是补足弱点,而是弘扬自己的优点。
每项工作都是一种锻炼,每个困难或失败都是一个机会,而职业发展的未来,就蕴含在这些机会之中。
有趣的故事是角色和情节有机结合的作品。
商业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和平,而是所有参与者既合作又竞争的复合局面,一个个体的成功不需要其他人的失败,应该有多个赢家。
看起来简单的问题的背后可能蕴含了深刻的科学,要想真正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就必须跳出学科的局限,站在更大的视角来理解。
成功是个人自我认可、自我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对成功的追寻,必须以准确的自我定位为前提,认清自己的价值观进而设定个人的明确目标,人生符合自己的认知和预期就是成功。
199元的订阅费用,筛选的不是贫富,而是求学心、上进心和对知识的需求。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渴望幸福就应该减少独处的时间。
开会的ABCO流程:
开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的发起者和主持人必须让参会者弄清楚开会的目的是什么,达成目标后可以得到什么,预定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想要会议有效率,就必须让参会人员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好处,如果大家在利益上没有交集,只是讨论如何付出,很容易变成一个扯皮会。
在利益层面能够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开会的重心自然转移到讨论如何协同资源、解决问题。
因事找人、因人议事,这是开会的基本逻辑,找对了人会议就成功了一半。
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在明确了会议的架构和议程之后,确定了参加者还需要在细节上做好安排和准备。事前的工作准备充分了,会议的控制就相对容易很多。
想要开好一个精心设计的会议,还需要控制好现场的节奏。成功主持会议的核心是把握好引导的逻辑。好的引导者一般都有这样的特质:高度的自信、对局面的即时掌控和调整,以及清晰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
在反垄断领域放过一个坏人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远远不如捉错了一个好人造成的危害大。
创业就像驾船顺流而下,首先要有方向,其次要随着市场变化灵活调整。
WeWork既适应了时代的需求,打造了创业者的共享社群,又聪明地找到了“一鱼三吃”的商业模式,而不仅仅是媒体上热炒的共享办公空间的理念。首先它向客户直接收取租金,其次它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投资各类入驻公司和为入驻企业服务的公司,最后它还建立起房地产信托投资公司。WeWork不止是一家共享办公空间的提供商,还是基于一个个工位塑造起来的全球化平台。
讲感受就是捧出你的心,只有当你能捧出心时,才能触碰到对方,如果是讲道理,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灵过程有三个: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和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就是身体对食物的感知,情绪过程可以理解为“我”这个存在对感知到的事物的接受或抵触,思维过程则是用文字思考的过程。
第一批移民随身携带的种子和鸡让复活节岛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由于金属和大型动物的匮乏文字始终无法自发产生,所以没有进阶到上一级文明的可能;孤岛的条件限制导致自愈能力很差,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几乎没有恢复的可能。
文明的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生态系统来支撑,孤悬海外的复活节岛的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消耗开始走向衰败,如果没有外来资源的输入,它没有机会重新崛起。换个视角看问题,地球又何尝不是一个放大版的复活节岛呢?
霍布斯提出一个假说:在国家诞生之前,人类生活在丛林法则之中,在生存的欲望面前,人们处在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为了消除对无限战争的恐惧,人们彼此签订契约,把权力上交给一个独立的强大力量:国家。
东西很好可顾客对此视若无睹是因为忽略了展示设计,没有做好流量转化率。
顾客购买商品的场景:1、看到招牌,感觉有趣,进入店铺:有效流量;2、商品在恰当的地方进入顾客的视线:展示设计;3、顾客仔细观看产品,决定购买:决策时间;4、店员发现顾客有些犹豫,于是进行促销和优惠:打折促销。
有效流量、展示设计、决策时间和打折促销,每一项对提高流量转化率都非常重要,展示设计扮演了让商品“恰到好处地进入视线”的职能。
如何做出一个好的展示设计:
1、顾客进店后走的路线叫做“动线”,设计动线,把你最想用户买的商品,放到用户必经的动线上,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功。
2、视觉焦点,在目光所及的范围里的东西,并不都在视觉焦点之内。
3、从众效应,别人觉得很好的东西,自己默认不错。
导师不仅讲授知识,更多地要教会如何做人,男孩子的成长历程非常需要一个好的导师。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好老师,导师是哪个能够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的人。
没有缺点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坚持奋斗的人肯定要比追求愉悦的人更幸福,经常受到反对和嘲笑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满脑子理想主义的人不是合格的导师,有导师确实要比没有导师好,但非正式的导师比正式的导师效果好很多。好的导师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得自己去寻师,实在不行就去偷师,这比磕头拜师更有意义。
所谓“空”并不是说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空的,而是说我们赋予万事万物的内涵是空的。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自然选择要求我们对周围事物迅速做出好坏判断,这样才有利于生存。而这个快速评判,就是事物让我们产生的感情,也就是我们赋予事物的内涵。
立场决定观点,如果对一个东西很无感,自然而然的就会无视它。
修行者的两点体验:1、当你认识到空和无色的时候,再去看万事万物,看到的东西会比以前更加真实;2、对各种东西先入为主的感触其实是不真实的。
排除主观想象的干扰,可以获取更丰富的体验,那将是更大的乐趣和幸福感。
关于如何处理和父母的关系,“轻轻地划开自己的小船,温柔而坚定”,如果你有半点犹豫,可能就会变成不独立的“关系未成年人”。
对于摇头说“不”的幼儿,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让他做,让他选”:凡是没有危险的事情都可以交给他自己做;需要做出决策时,尽量安排两个选项(大人都可以接受的),让他自己来选择。
对于处于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最好是让子女在小事上直接做主:有数量合适的零花钱,买什么样的文具,什么书,都可以自己拿主意。而在重大家庭事务和较大的支出上,要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重视他的意见,拿他当一个平等的家庭成员来对待。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是不那么容易因为“叛逆”而伤害彼此的。
1.不再把父母理想化,凡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长大了,就可以不用什么都跟父母说,报喜不报忧更好。“不说”不是失望,而是爱和体谅。
2.不以父母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独立的成年人有稳定的三观,会使用逻辑工具,对于是非和利益的判断,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绝对不会完全依赖于父母的见解。
3.不需要依靠父母的激励来给自己动力,我们判断一件事是安全的、是对的、是有利益的,那就可以去做,“我本身”应该是最重要的。
4.不沉溺在对父母的怨恨中,不是去责备和归咎于原生家庭,而是尽快从精神上去脱离它。把自己的问题完全推给原生家庭,然后彻底自暴自弃下去,这也是不独立的一种表现。要知道父母伤害的是过去的你,你还可以把握现在的时间,保护未来的自己。
5.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要自己做决定,事后结果好与不好,责任都要自己承担,千万不要对父母说“都怪你们当初没劝我”。这句话只要说一次,你就会退步成父母的附属品。
独立于父母的清单
1. 自律,不需要父母,自己就能管得住自己。
2. 生活自理,我们一般说孩子做家务,往往强调他是在替父母分担劳动。事实上,这件事是对双方都有益的。从小适当接触家务的孩子会更聪明、更细心、更独立、也更让父母放心。
3. 去外地上大学,能够生活自理的人,去外地上大学不会有任何问题。不能生活自理的人,离家会逼迫他们迅速成长。
4. 事业上,不过分依赖父母的资源。很多二线以下城市的父母喜欢强调中国是关系社会,但是他们嘴里的“没人办不成事”很多时候其实是“没有我,你就成不了事”。如果真的信了这句话,职业发展完全系在父母的关系上,就很难真正独立了。最关键的是,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你要真听了他们的安排,可能会发现你的编制问题长期解决不了,还可能被单位里真正有后台的人欺负。
5. 提高收入,收入就是个人实力最直接的体现。现在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买房基本都要靠父母支持,这件事本身没什么可丢人的,但是不能把父母的支持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要努力赚钱,将来去支持、回报他们。
6. 经营关系,努力去交到很好的朋友,找到很好的结婚对象,在职场上取得很好的发展,做一个比父母更出色的关系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