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领悟健康之道(二三七):天干物燥,秋季补水不能少。在秋天,人们经常出现皮肤干涩,鼻燥、唇干、头痛、咽干、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申的医认为,在夏季出汗过多,体液损耗较大,身体各组织都会感觉水分不足,从而导致“秋燥”。预防秋燥,补水当然不可少。
1、少言补气:中医认为“形寒饮冷则伤肺”,所以要忌寒凉之饮。“少言”是为保护肺气,当人每天不停地说话时会伤气,其中最易伤害肺气和心气。补气的方法:西洋参10g、麦冬10g,泡水代茶饮,每天一次。
2、皮肤保湿:秋天对应人体的肺脏,而肺脏的功能是主管人体皮肤,所以皮肤的好坏与人体肺脏相关。食物以多吃百合为最佳,这是因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能。秋天多风少雨,气候干燥,皮肤需要保养,多食百合有滋补养颜护肤的作用。但百合因其甘寒质润,凡风寒咳嗽、大便溏泄、脾胃虚弱者忌用。
3、秋燥补水:秋天多吃梨和香蕉,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等功效,生食、榨汁、炖煮或熬膏,对肺热咳咳、麻疹及老年咳嗽、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若与荸荠、蜂蜜、甘蔗等榨汁同服,效果更佳。但梨是寒性水果,对于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应少吃。香蕉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健脑的作用。但胃酸过多者不宜吃香蕉,胃痛、消化不良、腹泻者也应少吃。(声明:《黄帝内经》领悟健康之道"养生"解读版权归剑楠个人所有,若转载与我联系,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