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这部小说没有标明具体的年代,一些礼仪体现出传统的习俗,作者也借此传达了自己的用意。小说第十三、十四回主要写宁国府为秦可卿举办葬礼。第一百一十回至一百一十四回,写贾母和王熙凤的去世和安葬过程。
首先是秦可卿的死亡和安葬。过程写的很集中、详尽。
传丧音:王熙凤夜梦不详,被东府的丧音惊醒。这里写到“只听二门上串事的云板连扣四下,正是丧音”。说明,报事用的是云板,丧事扣四下。文后的注释“旧俗吉事常用三数,凶事常用四数”。
停灵,哭丧,本家人吊唁:宝玉得知消息赶去宁国府,见到府门打开,灯如白昼,乱哄哄人来人往,哭声摇山振岳,他奔去停灵之室痛哭。贾家东西两府人几乎都到。包括“代”字辈、“文”字辈、“王”字辈和“草”字辈,文中只列举了男性。
外戚吊唁探丧:死者秦可卿的娘家人父亲秦业,弟弟钟,婆母尤氏娘家人尤氏姊妹。接待的人:贾琼、贾琛、贾璘、贾蔷。都是男性探丧上祭:关系要好的显赫人家带祭礼来吊唁,女客由本家主要女眷接待,男客由本家主要男子接待。秦可卿死当日,中靖侯史鼎的夫人由王夫人邢夫人凤姐接待(本来是尤氏的事,尤氏生病);锦乡侯、川宁侯、寿山伯由贾珍接待。
择日:请钦天监阴阳司停灵时间:七七四十九天开丧送讣闻:三日后。(据死者亡三日后)
期间大事安排:超度,108众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念大悲咒)49日打醮,天香楼设坛,99位全真道士打解冤洗业醮49日按七做好事,会芳园停灵,亲属每隔7天设奠一次,灵前50众高僧,50位高道,对坛诵经修福,灵前供用执事,
写灵牌:贾珍为装点门面,临时花1200两银子,通过宦官戴权为监生贾蓉捐龙禁卫,为五品,灵牌写秦可卿为“天朝诰授秦氏恭人之灵位”,明清时期,四品官的妻子叫“恭人”,五品官的妻子为“宜人”此处写“恭人”或隐含讽喻。
鼓乐:灵堂所在的地方会芳园临街大门大开,两边起鼓乐厅,由青衣按时奏乐,两边执事列队。
门外竖大字牌:写主丧人官职。因贾蓉刚捐官龙禁卫,牌子上写的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
起宣坛,僧道讲经。
写榜文:写丧者名讳信息。“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之地,……之国,……敬谨修斋,朝天叩佛,……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等语。
伴宿,出殡前一夜全家及亲朋堂客整宿守灵。宁国府在这一晚设两班小戏并耍百戏。
摔丧驾灵:出殡日,起动棺材时由孝子在灵前摔碎瓦盆一只为摔丧;起动棺材后,孝子扶灵柩或牵引灵车为驾灵。秦可卿夫妇没有子女,小丫鬟宝珠甘心做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事”。
请灵:由64名青衣请灵,队伍前挑铭旌,其上有铭旌文。秦可卿的铭旌文字为“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恭人之灵柩”
送殡:处贾府本家外,还有“八公”及相关的侯伯王孙公子,队伍庞大。
路祭:出殡时,亲友在灵柩经过的路上设供致祭。路祭的家族,在路边搭彩棚,设席摆筵,和音奏乐。这日给秦可卿送殡,四王家都设路祭祀。依次是东平王府、南安郡王府、西宁郡王府、北静郡王府。到城门口,还有贾赦、贾政、贾珍的同僚下属有祭棚接祭。
大殡:先由寺庙中的僧人接灵,演佛事,设香坛,安灵。安灵于内殿偏室,孝子寝室相伴。这里由义女宝珠相伴。
作道场:安灵后做三日道场。三日中,众亲友按亲疏远近决定去留时间。
贾府这次办丧事,用时最少52天。人多事多,时间战线拉得长,所以在尤氏“生病”的情况下,需要请一个有能力的人主内宅事务。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顺理成章。
秦可卿只是贾府“草”字辈的媳妇,论辈分在宝玉“王”字辈之后,但秦可卿死时,贾府正是兴盛时期,安葬这个有争议的人,宁国府可谓极尽奢华,风光大葬。之后再写到主要人物的死,第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道林黛玉死后,王夫人也只是说“葬礼上要上等的发送”,具体怎么做,想来也好不到哪里。一是贾府已不同往日,二是正在宝玉宝钗的大婚期间,不宜操办大型的丧事,三是,林黛玉毕竟只是亲戚,贾府不是她的家。到底怎么做,后面没有写。从叙事方法上看,这里再怎么详写,跟前面大葬秦可卿过程有重复,也会直接暴露贾府财力、权力等各方面的势衰。露底的事还是留在后面吧。
第110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作为贾府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的贾母去世,按理安葬礼仪应该比秦可卿要盛大,可是这时候贾府势败,财力不支,到了动用贾母私财的地步。这一章没有详写葬礼整个过程,只说“丧与其易,宁戚”,没有银钱支撑,能干的王凤姐办事处处被掣肘,也遭人诟病。到这时贾府真正的大厦倾倒,往日的体面风光不在。
第114回,《王熙凤历幻返金陵甄应嘉蒙恩还玉阙》王熙凤病死,贾琏负责安葬事宜:“手头不济,诸事拮据”,王熙凤娘家哥哥王仁见“诸事将就”,闹了一些事端,再后来只写到“凤姐停了十余天,送了殡”,留给贾琏的只是一摊子丧事账目。与前面对比更加不堪。谁能想到当在宁国府主事威风八面的凤姐,竟然落得如此下场。有俗语曰: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不妥当,但也占了一些边儿。从秦可卿到贾母再到王熙凤,葬礼的规制就代表了贾府兴衰的不同阶段。
从前有多奢靡繁华,后来就有多凄凉和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