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让我下定决心去买kindle的唯一原因是,我觉得再用手机看书下去,我可能要瞎了。
一个高度近视对于视力的担忧简直就像杞人一样,虽不至于毫无理由,但只要有一点不好的苗头,就足以让我跳脚。大一上学期上当代文学,老段每节课噼里啪啦地开书单。我那时候懒,不想去图书馆翻山越岭地找书,于是就在手机上用搜索引擎找来看。一开始还好,也就是些中短篇,后来事情就慢慢开始不对劲起来——书越来越多,篇幅也越来越长。我那时候气啊,为什么这些当代作家一个个都这么高产,像陈忠实那样多好,一辈子写好一本书。(现在我不气了,因为今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了。跟他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一山更比一山高,我………………)
用手机看书的时间一长,眼睛难免酸和涩,更别说天天如此了。于是大一那年寒假一回去,我就赶紧买了kindle。
然而买kindle的新鲜劲过去后,竟然时不时有种失落感萦绕在心头——我不用买纸质书了。以前当当每个季度弄活动的时候,我都可以把购物车清一清,往我的书柜里添个一两层书。现在有了kindle,我反倒是没理由买书了。一年也就回家那么几趟,在家呆不了多久也看不了多少书,买kindle电子版的又便宜又方便携带和阅读。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对我这种有藏书癖的人来说,还是挺难受的。
后来想出了一个自己和自己妥协的法子。三联出版的书一定买纸质版的,我喜欢的作家出的新书也一定买纸质版的,工具类的和图文并茂的书去图书馆借,难懂的哲理类的书也去图书馆借,其他的都用kindle看。
在kindle上看小说和杂文的体验感还是很好的。对我来说,kindle有三点优势让我难以割舍。除了对眼睛友好以外,还有就是能够随时随地阅读和标注。后面两个功能对于我阅读量提升的帮助尤为明显。我看纸质书很挑环境,特别是对光线的要求极高,最好是要在图书馆或者是安静的家里。而与这种环境相配适的,就是一块完整大段的时间段,于是很多零碎的时间就难以利用。Kindle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信号不稳定的地铁、高铁上,关了灯的晚上,没意思的选修课上,就算是哪天起晚了不想出门,瘫在宿舍的床上也能看一本小说。另外,我此前经常苦恼于做摘抄和阅读速度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儿八经做一本书的摘抄,可能要耗费一到两个大段的时间段,很占时间,但如果不做摘抄又难免觉得茫然无所得,吸收率很低。Kindle又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对一句话或段落进行标注,然后通过电脑可以将这些标注过的段落直接导出,整理成电子版。(软件名附在文末)
在使用kindle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没去图书馆借过书。我以为它可以完美替代图书馆。但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图书馆存在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可以免费借阅书籍,而是提供了发现书籍的可能性和无限惊喜感。没事的时候去藏书室逛几圈,常能出乎意料地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或是完全不在自己阅读清单里的其他领域的书。这和在亚马逊的线上书店里找书相比,要有趣得多。
另外,Kindle的页面切换也是一大短板。就像ppt之于传统板书,虽然流畅便捷,但是往往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缺少整体把握感。Kindle页面的切换和跳转较为耗时,不像是纸质书籍可以拨动纸张随意翻阅。当我们看完全书,想要回忆整理时,翻阅上的不便就极为明显地凸显出来。这也就是我更愿意在kindle上看小说而不是工具类书籍的原因。
【Kindle的优势】
1.保护视力
2.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3.随时标注
4.阅读成本相对较低
【Kindle不便的地方】
1.没有实体书的整体感与结构感,不适合回忆整理时翻阅。
2.适合阅读小说、杂志,不适合工具类和图文并茂类
3.适合有目的地阅读,书荒的时候还是要去图书馆。
4.字体和排版欠佳
说到底,kindle还是快节奏生活的产物。以前人看书是消遣,是打发时间的方式,现在人有了手机电玩和网络,闲下来的时间早就被填满了,看书成了一件需要意志力的任务,所以才有kindle 这样提高阅读效率的产品应运而生。
附小工具:
笔记导出软件(电脑版):kindle mate
mobi版书籍资源获取:公众号 kindle电子书库
『个人公众号:花椰菜的抽屉』
一个主修中文辅修心理的姑娘,一个分享书影剧的种草小平台。你确定不来串个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