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恋尼采,开始是从那句:与恶龙铲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你向深渊凝视,深渊亦回以凝视开始。就因为这句话,我写了一大篇文章。(后面会发的)
再然后,再看到其它很多书籍的时候,很多作者在不同的角度都引用了尼采的话,于是觉得哎呀,好屌。上中学时,那会老师大概说过:他是一个狂妄的人。
我对尼采的印象就停留在这里了。一直没变过。直到最近看了他很多经典的句子,突然才觉得,好像不是那样。
大概搜索了一下资料。
上个世纪,因为纳粹盗用了尼采的哲学精神,来武装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所以尼采也在中国一直被当做法西斯的阶级敌人来反对。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才逐渐出现了正面解读尼采的书籍的人。资料上说,尼采是西方后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从他开始,反对原本形而上学的古典主义哲学,而提倡像叔本华那样,哲学应该用来对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用尼采自己的话说,哲学就应该是文化的医生。他用自己大量的作品,来反对或批判当时的制度、文化、等等。所以,这也的一个人一生也是不幸的,在他生前,他个人从没得到过像他死后那样的地位。因为从他开始,就轰轰烈烈的诞生了后现代主义哲学。
五四时期,鲁迅啊,郭沫若啊,等等人都说:五四的主要精神,就是尼采提倡的精神。想来大概就是那些: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民主和科学。等等吧。
惯例这是背景和分割线——————————
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个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
第一种是骆驼。
它身上背负着很多。
如宗教、亲情、伦理等等吧。
反正大体上这里的骆驼是一个被压抑的人格和精神。
从人格发展的层面来看,这好像说的就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般。
注意前提,我说的是人格发展的层面。就是个人发展的角度,不包括其它因素,他是一个剥离了人际关系和一切外物之后剩下的人。
我们从小的教育里,有想法都要压制。比如小时候你有了一个苹果,你想吃,可是家长要告诉你,出于礼貌你要让给别人,虽然你心里并不愿意。
你获得了一个成功,明明你很高兴,可是有很多的人也来告诉你,你不能太得意,你要克制,你要谦虚。虽然你很想大笑,可是大笑是不礼貌的。
你喜欢了一个姑娘,明明很喜欢。可是你的好朋友也很喜欢,这个时候你就很多次告诉自己我并不喜欢。
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背负着太多老年人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在成长。好像这个社会不把他们弄成一个个面容年轻的小老头,就不会善罢甘休似的。
心里学上说,大部分的中国人人格是干瘪的,因为他们从来不敢直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就强迫自己,进行自我压缩。然后就像一个气球,不往外扩展,最后就只能向内压缩,最终导致干瘪。
申明,我这里依然是从自我人格发展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角度。
综上,所以,我觉得尼采所说的骆驼,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那么如何进化呢?
尼采精神的第二个阶段,狮子。
尼采说:骆驼到了沙漠深处后,身上的担子原来越轻,这会他变成了狮子,想要征服这片沙漠。
然而,在他征服的路上,却出现了一个巨龙,这个巨龙叫“我想要”。而狮子打败巨龙的武器叫“我想要”
那么到底是我想要厉害,还是你应该厉害?
这里说的已经很赤裸裸了。
就像小时候那个苹果,到底是听“我想要”的,还是“你应该”的?
对于那份喜悦,你到底是“我想要”,还是“你应该”?
只有“我想要”打败了“你应该”,狮子才会征服这片沙漠。
当然从狮子和巨龙的形态上,我个人觉得这也很好的比喻了二者力量的悬殊性。
很多人都在“我想要”的时候,败给了“你应该"。于是狮子被打回原形,继续做他的骆驼。
在这里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既然骆驼是被层层“关系”压制的,那么当这个“关系”断裂的时候,会不会就是时间给予狮子“我想要”打败“你应该”的时候。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关系已经断裂,“你应该”再也不能成为牵制“我想要”的恶龙。
第三个阶段,婴儿。
说,狮子在征服沙漠,并在获得一种神圣的允许后,变成了婴儿。
神圣的允许,我个人认为是不知来自何处的对狮子“我想要”的一种认可。
因为只有当人们认可了你的这种“我想要”的时候,你才会是一个人。你不再是狮子,不是让人害怕和想要猎杀的对象。而成为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是安全的婴儿。
而婴儿,才是生长的真正开始。
读到这里,好像大家都会觉得,这种神圣的允许,早我们周围存在吗?
谁会承认我们的“我想要”是合理的?而且不会把我们当狮子呢?
用积极和侥幸的思维说:那么我们周围又从哪里去寻找这种神圣的允许呢?
这种神圣的允许,使我们从狮子变成婴儿的开始,也是一粒种子想要生长最好的土壤,它在哪里?
在同样需要被允许的其它种子哪里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