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小县城,和生活在大都市是有区别的!
这是我在北京培训时得到的一个切身的、深刻的体会。
当然,这种区别是多方面的。
对个人而言,这种区别让我汗颜。什么让我汗颜?自认为在我所处的环境中,我还是优秀的,即便不算优秀,也能是个良好。但,在这里,我切实感受到了差距的存在。虽达不到自惭形秽,微微出汗还是有的。
某直辖市的某督学,拿起话筒,侃侃而谈,从现实问题到理论设计,各种数据和词语信手拈来。颇为自负的我破天荒的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向其致意,致敬。
北京、天津等地的好多督学们,有年富力强者,有年轻有为者,台下看着似乎都是一般般,可到了台上,分明光芒四射,好似自带发光系统般。这种光来自这些人多年的积淀——教育工作的熟知,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论的深入研讨……
反省自我,在一个小圈子中,辗转腾挪,其间收获过夸奖,得到过荣誉。现在看起来,夸奖和荣誉成了短视的牢笼。夜郎自大、井底之蛙这两个词来形容我是再准确不过的了。
诚然,他们的优秀更多的是来自平台的塑造。
一棵树在荒原上,高过灌木即可获得足够的阳光和空气,那还有再向上的动力?一棵树在林中,周遭高树林立,没有向上,就没有阳光,没有空气,生存还是死亡? 这种情况下,自是努力向上。也许我就是第一棵树吧。
这是我遇到的,让我深刻的第一个生活在都市和贫困县的区别。这种区别姑且用“不同平台”来解释吧!
其二。
国家博物馆,在底层中国历史展馆中,当我和伙伴们惊叹于器物的古朴精美时。豁然发现一个约六七岁的小姑娘,扎小辫,穿彩裙,心无旁骛的,静静的坐在一个展柜旁边。边抬头看柜中的器物,边用画笔在纸上描述着。说实在话,画风稚嫩,线条简单,不过出自一个学前小姑娘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孩子能有这种机会吗?
答案是——不能!我的孩子们至今没有来到过首都,虽然今年计划是暑假来看看的。但就算来了,这种看也是走马观花,是匆匆来去。不能近距离,不能深入,它来不及让你对这些有意思的东西有深深的理解和体悟。
北京的孩子学了鲁迅可以免费去鲁迅故居的博物馆看看;学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可以去美丽的北海公园闲游;读了《火烧圆时园》,可以去圆时园加深理解……这些对事物的近距离的观看,绝对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用语言,或者用PPT可以展示出来的。这种观念的形成就要你去看,你去触摸,才会从心底里知道——啊,这就是……
一个秋夜,坐在长途客车上,长时的旅程让人昏昏欲睡。不知为何一个激灵醒了,望向窗外,平野空阔,月挂树梢,这时蓦地跳出一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来这就是天低树,这就是月近人啊。我的这种感觉似乎和我上面说的是一致的吧。
这是生活在都市和生活在闭塞小城的第二区别。这种区别姑且用“不同资源”来解释吧!
这两种区别,无论是对成人也罢,对孩子也好,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前进方向,不同的发展势头。有人不断涌入北上广,有人逃离北上广。涌入的人说北上广机遇多,相对公平;逃离的人说北上广压力太大,生活幸福感太低了!不过从上面我看到的这两种区别来看,还是资源相对丰富、人才相对集中的大都市是更好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