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成语形容当下年轻人的状态,最贴切的大概是:秃飞猛尽。
当养生产品开始代替娱乐消遣,成了年轻人消费目光的主要聚集地,这一批被调侃透了的90后开始深切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已经不年轻了。
所以,听到徐峥说,自己是年纪轻轻时就秃了,心中五味杂陈。
1
“为了这个头发,
我受尽各种屈辱和嘲讽”
现在的徐峥,标志就是光头。
但他在一次演讲中说,自己曾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而且头发质量特别好,很服帖,很柔顺,从来都不需要用梳子。”
他习惯用手把头发捋成三七分,有个外号叫“小分头”。
那时候他为自己“蓬松、柔软、飘逸”的头发而自豪,刚上大学时,还当过发模。
突然,有一天洗头,他发现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他惶恐了,跑去问爸爸:“是不是你遗传给我的?”
爸爸说:“我是45岁以后开始秃的,你才20岁,怎么就开始秃了?”
几个朋友纷纷给他推荐“秘方”,结果全都是让他“抹生姜”;四处求医问药,结果也是“抹生姜、抹生发水”。
于是他开始每天用生姜在头皮上抹到发红、发热,“头皮都要碎了”,然后用毛笔沾着生发水抹头顶。
“你们知道20岁秃顶跟45岁秃顶的区别吗?
你是45岁以后开始秃顶,那你仍然是一位优雅的男士,你秃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
但是你20岁就开始秃顶了,你就是一个鬼鬼祟祟的小人,你做所有的治疗都是一个笑话。”
每次开始“治疗”,生姜味一散开,宿舍里就有人大喊:
“徐峥开始治头发了!”
生发水打翻了,同学笑:
“你说桌子上会不会长毛?”
旁边人搭腔:
“看看他的头就知道了,效果也不怎么样……”
有人建议他植发,把后脑勺的头皮移植到头顶……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为了这个头发,受尽了各种屈辱,各种嘲讽。
更让他崩溃的是,“脱发”正在吞噬他的梦想。
他热爱舞台,他想做一个演员,高考时有人阻止他说“你一张娃娃脸,一把公鸭嗓,还是不要考戏剧学院了”。
他不认同,所以到处找机会参加表演,路人甲、尸体都演过。
终于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却又遭遇“脱发危机”。
“虽然我每天都在抹生发水,但是我的发际线还是一点一点地包抄上去,我中间的头发就像一个突出来的小舌头在嘲讽我。”
当时他内心难过到了极点,不敢正常出门,买了各种各样的帽子,在自卑的阴影中煎熬了许多年。
脱发没有就此止步,徐峥的头顶变成了一座“孤岛”。
一次骑车遇到红绿灯,他的帽子被风吹掉,头发中间那一撮立了起来,旁边等红绿灯的大哥,吓得连人带车摔倒了。
他下车慢慢把帽子捡起来带上,但心里已经碎了:
“那一刻其实重重摔倒的那个人是我自己,我真的很绝望。
我在想我这辈子真的做不了演员了吗?我的梦想就离我而去了吗?我该怎么办?”
他下定决心,剃了光头。
之后倒觉得自己这辈子从没这么精神过。
徐峥自己消化了那些嘲讽、心酸,可很少有人知道,他那么早秃顶是有原因的。
徐峥妻子陶虹曾在节目中提起,徐峥严重脱发,是因为大学时家里突逢变故,难以承担心理压力。
徐峥用自嘲消化心中的苦闷,但没有人能真正体会,他当时是扛着怎样的压力,一点点“理解”那些嘲讽的声音。
如今光头成了标志,但当时心中的痛,永远都不会变得模糊。
2
总有些痛
别人无法感同身受
徐峥20多岁就秃了,这真没什么好笑的。
毕竟年纪轻轻就谢顶早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
因为不理解,有人说,“年轻人的发量,是跟着朋友变化的。”
“他们每天哭着喊着自己脱发,发际线堪忧,其实是矫情,根本没那么严重,跟风罢了。”
但真实发量到底有多少、到底是不是在变秃,年轻人自己最清楚。
可见的数据也证实,脱发在不断年轻化。
据多家权威媒体、网站公开数据,及一份在2010年对中国六个省市脱发人群的调查,中国脱发人群总数大约有2亿。其中大多数在20到40岁之间。
发展最快的是30岁左右,和上一代人相比,整整提前了20年。
头发甚至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审美乃至寻找情感归宿的一个重要标准。
尽管脱发情况严重,大多数人也都像徐峥一样,寄希望于一些外用的产品。
结果,就是一次次地失望。
一种脱发是受雄激素影响的脱发,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就算它来的有点早,也让人无可奈何。
这一类脱发多发在男性身上,前额发际线后移、头顶发丝变稀疏,是永久性的。
雄激素中的一种物质会刺激毛囊,让它不断变小直至消失。
所以希望姜汁对毛囊起作用,本身思路就是不对的——毛囊没有那个功夫吸收姜汁。
而且有医生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发现生姜对毛发的生长,起的是抑制作用。
遗传性质的脱发是种“绝症”,通过自我调节而非治疗,是几乎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第二种是精神压力大、营养不良引起的脱发。
这种类型的脱发人数,比遗传型的更多。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的一份报告显示,过重压力已超越环境问题及家庭遗传,成为导致中国男性脱发的元凶。
所以调整作息、改变生活状态,是“治好”脱发的根本。
而且这种调节需要一段很长的周期。
就算用了生发剂、生姜,感觉有好转,那很可能也是自体调节之后的结果。
头发是不会因为生发剂长出来的。
换句话说,头秃是病,光抹东西只能给人心理安慰,正规途径还是治疗。
第二轮心理考验就是,想治也没那么简单。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章星琪说,毛发的生长一般需要两年的持续治疗,方法分为两种:用药物对激素进行作用,或是通过手术植发。
在植发后,依旧需要依赖药物治疗。
中国的植发市场大得让人惊讶。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Market Research Future 发布的《全球植发市场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全球植发市场规模将达到238.8亿美元。
在2017年,中国植发行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97亿,比2016年增长了一倍,预计2018年过去,会冲破100亿大关。
植发,简单说,就是从毛囊茂盛的区域选取健康的毛囊,种植在脱发——毛囊不健康的区域。
拆了东墙补西墙。
但东墙就一定是健康的吗?补上西墙之后就一劳永逸了吗?
也不是。
植发有可能形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东墙拆过了头,也变得不美观;二是东墙拆过了头,下次损坏,没有可以用来补救的了。
你应该在微博上看过这组图——“小龙人式植发”。
某种程度上来说,以上就是年轻人为什么会对秃顶极为敏感的原因——“秃”如其来,不一定可以治,想治又很难。
遗传的秃和压力大带来的秃,都有点棘手。
前者是生理上没了退路,后者是心理上无从下手。
所谓的“真让人头秃”,是年轻人生活中的调侃、发泄,却也是一种难以消解的无奈。
我说我自己头秃是调侃,是乐观,是等着你劝我“别那么大压力”,不是让你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着附和我:“你真的秃!”
3
只可自嘲
不可调侃
即便说者无心,也难以挽回和弥补对他人自尊心造成的伤害。
在一期综艺节目里,嘉宾们要参加一项“脚趾大战”的团队比拼任务。
昆凌被男嘉宾调侃,“你的脚好大”,蓝盈莹出来解围,“肯定没有我的大,我的有39码”。
一众人就盯着她的脚,那难以置信的眼神,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当蓝盈盈的脚和另一个女嘉宾的脚靠在一起,其他人调侃:
“这脚也差太多了”、“像一个巨人。”
之后“脚大”还成了一个梗,有人用“裹脚”调侃蓝盈莹。
表面上,女孩云淡风轻地说自己脚大、还借此开玩笑,但心里的真实感受,有相同经历的人就都会懂。
一次次地被调侃,再一次次地苦于摆脱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被“揭短”的人,被迫活在巨大的羞耻感之下。
这种羞耻感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只会让承受这种痛苦的人更加在意别人的眼光,更加否定自己,因而更加痛苦。
再比如,被别人说胖。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那样,“胖子没有错,但是原罪”。
有的人为了撕掉身上“又黑又胖”的标签,“一天只吃了一顿饭”,就是为了争口气。
甚至有的人因为胖,被嘲笑取外号,没有人愿意和自己做朋友。
很多人的胖就是天生的、或是因为用药吃了激素,无法控制地变胖。
对方可能会自嘲身材的不完美,但不代表其他人也有同样的权利调侃。
这样的行为并无道理,说出来,就是在残忍地揭别人的伤疤。
常被人调侃的,除了胖,还有口音。
在大学里,生活在同一个寝室,大家可能来自天南海北,却常常因为口音而划分你我。
“被室友笑话了我们xx人的口音”成了许多人心里挥之不去的烙印。
不只是普通人,演员袁弘也曾在一进入大学时,因为口音被同学取笑。
“我是武汉的,一口武汉普通话”
“吃肉,吃娄。绿色,娄绿、娄色;
平翘舌不分、n l 不分、en eng不分……该分的都不分……”
同学给他取外号叫“台词王子”,他一度为自己的口音问题感到自卑。
如果一个人连说话都要被别人嘲笑,那最安全的事请,就只剩呼吸了吧。
就在12月8日,贵阳市清镇王庄乡发生的一件事,让人十分心疼。
13岁的女孩小美,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吵后,回家喝下了剧毒农药自杀。
她的妈妈在她两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父亲又因为被判刑入狱。
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却做出轻生的决定,是因为同学的一句话:
“她没爹没妈,是个‘寡蛋’。”
所幸抢救及时,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
她醒来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见见妈妈。
女孩没有做错任何事,只是妈妈不在身边,是一个不健康家庭关系的受害者,却因为和其他人不同,就要承受冷嘲热讽,也因此险些丧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即便不能感同身受,也不能用冰冷的言语试探,不要成为毁掉别人自尊心的始作俑者。
嘲笑别人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嘲笑会让别人记多久。
更令人厌恶的,还有“玻璃心”这个词。
“你伤害了我,我没能痊愈,你还要指责我承受能力太弱”,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回到文章开头,听见徐峥说出了年轻时被别人嘲笑秃顶的经历,有个女孩在网上诉说了自己故事。
为了改变19岁就脱发的这个现实,她休学了一年,专门去治头发。
“扎头皮,针扎的满头是血”。
不分轻重地调侃别人的“短处”,你不知道触到的会是怎样的痛。
别人的自嘲,不是你调侃的理由,反而是想告诉你,我已经为此感到苦恼了。
把别人的“缺陷”当笑料,真的一点都不可笑。
别再调侃年轻人的“秃”,他们心里,有你不知道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