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郑老师的一个报告,谈到他自己在过去一年的里的一些成绩:读书32多本,写读书笔记12.7万字,教育思考留下28万字,规划出版图书3部,正在出版和整理书稿三部。到安徽、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公益活动21场……
对此,我也像群里的其他成员一样,在赞叹,在钦佩。同时,都想知道诸如“你如何安排工作与学习的时间的?”“读书、写作有什么心得?”等问题的答案。
是的,谁不想成功?谁不想自己的成长之路充满阳光?于是,想着法子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寻别人的成功“秘诀”,复制别人的成长路径……希望自己的成功早一点,快一点。
对“如何才能成功”,我相信郑老师是不会给出什么现成的答案的。先不要说他有多忙,不可能每人必复。就算他能为每一个这样的“求经者”都回复自己的做法,这对我们又能有什么意义呢?我想,郑老师内心一定会耻笑这样的“求经者”――成功,你相信有捷径吗?
我也时常有“请教”的意识,比如,刚工作那些年,特别总看看别人是怎样上课的;近些年,又想着请教别人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怎样写好教研论文,如何读书才有效、写好读后感,等等,都想着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规律性”的答案。
当然,也常常是“失望”,没有得到“如意”的答案。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自己也受到了别人的请教。一位来自山东的姓聂的老师向我发来信息,说在《山东教育报》上读到我的一篇文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我求教写作的方法。
我在为自己得到读者的认可高兴之余,真的说不出有什么写作的方法。我回复说,你的这个问题,也是一直困惑着我的问题,我没有找到什么方法,只是,一直在写。确实如此,正如别人不可能给我对我有效的答案一样,我也无法给别人明确的答案。
李镇西曾说过,他经常收到诸如怎样转化后进生、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求助信”,他说除了“常规性”的作答之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教育没有万能钥匙”,任何一个教育规律都无法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
比如对于后进生,假若都有无心向学、纪律松散的表现,但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对他有效的教育方式也是“私人定制”的。迄今为止,他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老师靠请教获得“灵丹妙药”而成功转化后进生的例子。“求助”,说明教师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不相信自己,认为教育总是有捷径的。
其实,只要详细了解情况,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总会有效果的。对自己教育对象的思考与研究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与其求助于人不如求助于己。最好的请教对象是自己。
这些问题,有没有答案已经不重要的了。无论成功者的回答多么有可操作性,多么有鼓动性,能让人听后浑身是劲,但答案终归是“他”的而不是“我”的,正如名师的课堂不能照搬一样。我们每个人,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得用实践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事实上,自己想要的答案早就在自己的心里了。不是吗?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了如何去做,比如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勤于思考,多动笔等等。关键是有没有行动,有没有坚持!
或许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听到某某老师写了几本书,不由惊讶:想当年,我们还经常在讨论问题呢,想不到,几年后,他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为何我不可以呢?
是的,多年前,很多人都曾站在同样的起点上,怀着同样的理想向前走。多年后,走上了成功之路的,就是那些坚持走下去的人。
管建刚说,人成长当中基础的分数只有2.18分,这在100分里占的分量是很少的。那关键是什么?相信大家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
“唯有埋头,方能出头。”道理大家都懂,谁能真正做到并持之以恒,谁就一步步走向成功。网络时代,成长可说是较为便捷,学习的机会多,资源多。但诱惑和干扰也多。
也常听到网友在慨叹:本来想静下来写点东西,这边QQ响了,是朋友发来信息,得回复;那边群里侃得正欢,不噱上两句心有不甘;一条奇闻、某个图片引起自己的好奇,于是鼠标一点,又在网海里潇洒冲一会……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深夜12点。
唉,明早还要早起上班呢,刚才想写的那点东西,还是留到明天再说吧。于是,自己想要的成功,也只能是永远在“明天”……
成长离不开思考、读书、写作、创新与实践,也就是郑老师说的“静下来酿酒。”他说,成长一定是静悄悄的,正如没有那朵花儿吆喝着开一样。我想,这或许就是成功的“秘密”了吧?
如何才能不断成长,使自己从平凡走向优秀?答案就在你心里。你需要的,就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