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北京的书籍和文章着实不在少数,许多文人、学者、名家们都用文字怀念或记录过老北京,而瞿宣颖所著的《北京味儿》还是能给人深刻印象。因为瞿宣颖笔下的北京不浮于表面,也不集中在吃喝玩乐、风土人情等容易吸引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素材,更多的是在历史文化背景下记录的北京深度掌故。
《北京味儿》是瞿宣颖记录北京掌故的文章合集,内容涉及范围广博,包括日常生活、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历史沿革、风景古迹、行当集市、四季风物等,文字多为文言、半白话等形式,更为记录古都的文字增添了些古朴气韵。
从《北京味儿》的文字能感受到瞿宣颖对北京古都的深度了解,这与他的家庭出身、交友生活、职业经历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史学家、文学家、掌故大家瞿宣颖,是“善化相国”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幼子,幼时先在北京读书,后在上海读大学,参与过许多杂志、丛书的编辑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27岁后进入北洋政府,曾先后在国务院印铸局、国务院国史编纂处、河北省通志馆等治史相关部门任职,因而《北京味儿》这本书的整理者侯磊在代后序中称瞿宣颖为“史官”。
瞿宣颖居京时间共二十余年,拥有优越的家庭和工作条件,因而他对北京了解之深入能够远甚于常人。他出身旧族大家,生活条件优越,见多识广;来往的亲朋师友中也不乏学者名家,包括章士钊、傅增湘、傅心畲、金性尧、朱启钤、张次溪、齐白石、黄宾虹等人,学识氛围浓厚;他所从事的工作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资源,充分的史料研究为他的掌故文字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正是以上这些方方面面的条件综合在一起,让这本《北京味儿》成为一份有深度的北京掌故。如同整理者侯磊所说,瞿宣颖的掌故“本质上是在写政治制度和风俗制度;更本质上,则是他史学研究和编方志的副产品”,他笔下的掌故虽是副产品,但其独特味道更来自于他“治学的主干”。
瞿宣颖坦然道“我是沉迷而笃恋故都的一人”,他对古都北京的热爱也溢于言表。正因为久居京城、对北京实在熟悉,又经常跟史料打交道,他绝不会拿天坛、故宫、前门楼子这些常推荐给外地游人的标志景点来代表北京,“北京之所以为北京,绝不在乎这个”,“要领略北京的三昧,其实也不关乎公园的牡丹之类,犹之乎不关乎前门楼子与太和殿”。
在瞿宣颖眼中,北京“于平凡中见伟大”,“北京的性格原是如此”。王维有诗云“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瞿宣颖认为,这后一句“雨中春树万人家”,“正写出一个帝城之为大”。他认为“北京是阔大的”,不排挤的,在推翻了封建王朝、摈除了那些不良封建习气之后,哪怕日常饭馆跑堂留下的那些热情礼貌的待客礼节,都透着亲切随和的北京味儿。
在大的方面,瞿宣颖介绍了北京这座古都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其余零散记录的北京片段则非常杂,穿的青衫,住的土炕,玩的溜冰,日常生活的取水、挑粪、取冰、裱糊、裸车,逛的茶肆、书肆、市集、法源寺、陶然亭,士大夫们留下的作风等等,甚至对偷人家蓄养的猫卖猫皮的“猫厄”,颇有些用手段欺瞒主家的“黠仆”等特别现象也记上一笔。
相对于历史大事来说,这些着实是“历史的边角料”,而“瞿宣颖的一生,是想把遗失的历史打捞起来,把破碎的历史拼接起来,把驳杂的历史梳理出来,把深邃的历史注解出来,把讹误的历史订正过来”。这是瞿宣颖在治史工作之余勉力留存的深度北京掌故。正因为他很早就认识到“中国的人情,往往详远而忽近,愈是现代史料,愈无人保存”,因而他更勤勉努力去保留下来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记忆,以待后人了解。
2022.08.07雾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