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时间里,我都有一颗流浪的心。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买衣服,一个人跑步,一个人工作,一个人读书,一个人背包旅行。我喜欢且渴望流浪。
1、
大一寒假的下午,我趴在自家炕上看电视。急促的脚步声伴随钥匙链互相撞击的声响,我爸推开门走了进来。他盯着我说:“你回来整天就知道看电视,家里活都不干,也不出去耍。一个人带房子有啥出息。”
我压低声音说:“家里该干的活都干了,现在没啥活干。我也不想出去。”
我爸猛地朝我大腿打了一拳。我望着他,眼里充满委屈与愤怒。
我将衣服装进背包,麻利地出了门,准备返回大学宿舍住。我站在路边等候班车,冰冷的风往脖子里灌。
妹妹朝我走来。她说:“咱爸叫你回去呢。”我含着泪说,我不回去,你赶紧回去。妹妹无可奈何,只好回家了。
我坐在班车最后一排,忽地抽泣起来。岁舅打来电话,让我去咸阳他的家里过年。我强压着快要大声哭泣的声音,担心会影响到其他乘客。前后两三次的通话中,舅舅都劝我去他家,坚定的我就是没去。
班车到达西安,我转车奔向大学所在的城市——汉中。往日喧闹的大学校园,此时此刻空落落的,枯枝随风飘转。我在冰冷的宿舍床上埋头睡着了。
在大学过了几天后,我快没钱了,又不想给家人要。于是,秒怂的我就返回了咸阳,在岁舅家过了新年。
2、
毕业后,辗转来到广州,在一个广告公司做策划。前几次中午吃饭,我都会跟同事们一起,后来我觉得与同事吃饭太慢,影响效率。于是乎,我经常一个人下楼吃饭,又一个人返回公司。
下午下班后,在南方稀少的兰州拉面馆吃碗面,我又常常一个人回到独自居住的房间。
周末,多数情况下,我都会一个人去广州书城看书。
3、
结束西安的某个压抑的工作后,我背上装着两本书的帆布包,一个人搭上火车去北京旅行。
除了两天时间,大学同学陪伴我之外,剩余的五六天里,我一个人找宾馆住宿,一个人漫游,走过了北京的天安门、鸟巢、水立方、中关村、南锣鼓巷、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北大……晚上返回宾馆,看会书就睡觉。
我似乎很享受如此流浪的感觉。
4、
高中好友在西安出差,住在我的房间。我们经常约好下班一起吃饭、散步,回到房间也彼此开着玩笑,享受着聊天。
有一天下雨,同学说自己就睡公司的住宿房,晚上不回我这儿了。
我说,我带上伞过来接你吧?同学说算了。
我说,要不你打车回来又基本不会淋雨。同学说算了,回来明早又要返回。
我说,好吧,哥要重新习惯一个人。同学也没回复。
此时此刻,孤独宛若一簇利剑刺向我的胸膛,我无法忍受。
5、
去年年前,一对心理学情侣推荐,我阅读了全球著名的心灵疗愈师奥南朵所著《对财富说是》,阅读后不过瘾,又买了她两年前写的《对生命说是》,继续阅读。
这两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主题相同,都与父母相关。
书中说:
大多数人经常有意无意地抱怨自己的父母,我们期望他们有所不同,而这种期望也是一种抱怨。
有时我们的抱怨强烈到想脱离他们,断绝与他们的联系。我们会幻想离开家庭,漫无目的地以天涯为家。奇怪的是,多年后每当我们回想起,我们竟然好不困难地重拾那时的情绪反应,我们以为放下了,卸下了,事实却告诉我们,什么也没有改变。因为我们无意识的头脑里,我们还携带着我们对父母的埋怨。你越不想像你的父母,事实会让你们更像。你比自己所知道的,更像你父母。
排斥父母,会削弱你自己。很多对父母说“不”的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踌躇而行,疲惫不堪。
没有父母就没有你,父母是我们的根,没有根,你的生命无论贫穷富有,都将孤独。
爱是有序位的,你是你爸爸、妈妈的儿子,你必须从内心认可这一点。
他们是你的父母,他们赋予你生命,这是一份重大的礼物,纵使这就是他们能够给与的最多的,也已经足够,不是吗?
你生命说是,你父母说是,你的内在得以放松,你将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力量与踏实感。
我反复地阅读着以上撞击我心脏的话语,泪流不止。
半年后的此时,我已经不再流浪,相反,我在回家的路上。
最后我想说,那些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朋友,别被武志红等人洗脑,所谓创伤都来自原生家庭,更有甚言“父母”皆祸害。
请你尝试着去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回忆、理解,你就知道他们已经给了你他们所能给予的最好。哪怕理解一点,我也就会知道,爸爸妈妈内心非常爱你,并无意伤害你。到那时,那些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将自动疗愈。
祝福曾经渴望流浪的朋友,早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