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四类学生
如果我们用分类的方法来认识学生,那么所有的学生大概都能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学习时间较长,学习能力较弱(通常表现在考试成绩和作业上)。
第二类:学习时间较长,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通常会全面发展,多门科目都遥遥领先。
第三类: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能力强,这类学生全面发展,多科目成绩都能遥遥领先。
第四类:学习时间较短,学习能力较弱。这类学生通常多门课程都较弱。
对于老师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第二、三类的学生,而作为学生,每个人都想成为第三类学生。
那么第三类学生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
其实是在于他们学习方法都是科学的。
学习科学,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的是“意念肌肉”如何工作,即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科学的学习方法其实是通过利用大脑的运行机制来促使学习更加高效。
所以想要优化学习方法,那首先就要了解大脑运行的基本原理。
02
大脑学习的机制
大脑用以学习的核心部位有三个:
第一个是内嗅皮层,它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
第二个是海马,用来构筑新记忆;
第三个是新皮层,它是储存显意识记忆的地方,并且是唯一能够借助自身所具备的多种“工具”再现记忆的部位。
记忆并不存在于某个单独的地方,而是沿着大脑新皮层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分布其间。
通过了解大脑学习的核心部位,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与记忆紧密相关。那么大脑记忆的原理又有哪些呢?
03
记忆的两种能力
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
储存能力就是指记忆储存的能力,用来衡量我们学到的东西储存得有多坚实。
提取能力是用来衡量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中的难易程度的能力。
记忆的储存能力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
但提取能力却不同,它只会因为学习和反复运用而越变越强,但如果得不到强化,它就会迅速下降。
一直以来,大家都把遗忘视为学习的天敌。
但其实知道了记忆提取原理后,你会发现,适当的遗忘对于学习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因为遗忘会迫使我们进行记忆提取练习。
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时越是大费力气,那么在得到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以及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会学得越扎实。
那到底该如何用具体的方法来增强记忆,提高学习能力呢?
04
练就超强记忆力
1.多换几个学习环境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时要保持安静,环境最好保持固定不变,但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却与之恰恰相反。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史密斯实验,证明环境背景的变换可以使记忆力提高40%。
这是因为学习时大脑会吸收很多信息,比如周围的声音、光线、感觉等,这些背景信息会与我们正在学的知识产生联接,从而加深大脑对知识的记忆。
所以在学习时,你可以尝试改变环境背景,无论你改变了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只要你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会有效。
比如,在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复习,把笔记放到一遍,重新整理学习材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
这样做,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这其实就是一种转换局部环境的做法。
或者你也可以换不同的时间段学习......
2.拉开学习时间间隔
作为学生,每个人应该都经历过“临时抱佛脚”的时刻。
或许你还觉得它超级有用,确实,在紧急关头“临时抱佛脚”会有用,但问题是,所得记忆不会持久。
还记得我们在前文写到的那句话吗?
你的大脑越是费尽力气地挖出某项记忆,你对其再次学得的程度也就越深。
相应的,越容易唤出的记忆,再次得到的程度也越浅。
也就是说,立即复习你刚刚学过的东西意义非常小,那样做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记得长久的秘诀就是分散式学习——拉开时间间隔。
那到底面对考试,什么时候复习效果最佳呢?
这其实跟你想要那份记忆维持的长久度相关,以下是一个【最佳复习间隔表】供你参考。
注意!!!如果间隔时间再拉长,则拖得越久,考试成绩反而下降越厉害。
3.先考试后学习
考试我们都经历过,但大多数学生提起考试来都深恶痛绝。
很多人其实没有真正理解考试的意义,考试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记忆提取练习,它其实是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
那在学习中,到底应该如何运用呢?
首先在背诵和学习时,正确的做法是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的时间要用来凭记忆背诵。
另外,在学习时要多进行自测,少重读或重学,因为自测比重学更能加大提取的困难,从而加强大脑对于记忆的提取能力。
最后,学习之前先进行预考,也就是所谓的带着问题去学习。预考中错的越多反而能够促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与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你的脑子里。
● 一个总结 ●
增强记忆力的3大法宝
1.多换几个学习环境
2.拉开学习时间间隔
3.先考试后学习
如果文章让你有收获,记得点赞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