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这大概是枕边一定要放本书的意义。
当你流连在各类信息的海洋里:朋友圈、公众号文章、微博、知乎、豆瓣......,有那么一瞬间,你想:好累啊,真想停下来,安安静静地准备睡觉。这时,你摸到了一本枕边书。想着,反正也还睡不着,不如读一读。一开始读,便爱不释手起来。当然,也可能觉得兴致寥寥,正好可以掩卷安眠。但若真遇上爱不释手的,那可比在信息的海洋里流浪或是无聊地去睡觉要有意思多了。
《过日子》这本书名字就挺有意思,日子每天都周而复始的,怎么过,却有不同。书里是14位当代作家笔下十丈红尘里的日子。从如何《讲价》到教你《骂人的艺术》,甚至将《抽烟》写得让我这个讨厌了20几年烟味的人都对这件事蠢蠢欲动起来。
读梁遇春的《途中》更是格外有共鸣。读这篇文章的那一天,正是我这个老师暑假开始的第一天,这一天让我得以在周一这个工作日从既定的轨道上溜脱出来,一个人流连于深圳的街头。这座让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穿行其中,我其实有着沉沉满满的心绪,却又好像轻松到可以悠然地轻轻飘起来。这种心情无从说起,更要与何人说呢?
而当读到这样的句子:
“今天是个潇洒的秋天,飘着零雨,我坐在电车里......”
“在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力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以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
我不禁在旁写下:何处无路途,何处无此种境况,但无记录之尔。
作者能把常人在平常日子里的微妙感觉诉诸笔端,还能引起人强烈的共鸣,就可以算非常了不起了。可是,越往下看,除了共鸣,还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启迪。
“我们有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谓行万里路自然是指走遍名山大川,通都大邑,但是我觉得换一个解释也是可以。一条的路你来往走了几万遍,凑成了万里这个数目,只要你真用了你的眼睛,你就可以算是懂得人生的人了。”
可不是?培养自己一个易感的心境,那么行万里路和一路行万次又有何不同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读完文章,心绪难平。真有种找到知己和老师的激动之感。又觉得自己白读了四年中文系,竟然以前都不知道这位叫“梁遇春”的大作家!一查资料,惊讶地下巴掉地。梁遇春(1906-1932),他竟然27岁就因病早逝了。可叹可惜,但回头想想又觉得可幸,正如真用了眼睛去行走,行万里路和行一里路是一样的,那真活明白了,活一百岁和活二十七岁又有何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