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出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兵三路北伐,初期,宋军进展顺利,连战连捷,可随后却接连遭遇岐沟关、陈家谷两大败仗的沉重打击,北宋开国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就连有“金刀杨无敌”之称的老将杨业也被辽军俘虏后绝食而死,“雍熙北伐”以失败告终。
在全线溃败的宋军之中,有一位将领却表现出色,不仅全歼了辽军增援部队,还俘虏了多名辽军将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最终全师而还,不损失一兵一卒,为惨败的宋朝多少挽回了一些颜面。
这位在“雍熙北伐”大放异彩的将领,就是北宋初期的名将田重进。
田重进,是幽州人,史书上称其“形质奇伟,有武力(1)”,后周时期,应募入伍,被调入赵匡胤麾下。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之后,田重进积功至瀼州刺史,太平兴国年间,跟随宋太宗征讨北汉,录功擢为天德军节度使,后改领静难军节度使。(2)
雍熙三年正月,宋太宗出兵北伐,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副之;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杜彦圭副之,以其众出雄州;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3)。
田重进领军进至飞狐北面,切断城内辽军退路后,辽国西南面招安使大鹏翼等几位将领带军来援。
行营西上合门使袁继忠向田重进献策:“辽军多骑兵,利于在平原地带作战,我军应该利用险要的地势主动出击。”蕲州刺史谭延美也认为出其不意,可以击败辽军。
田重进选择东边的有利地形布阵,迎战辽军,双方激战一天,不分胜负,傍晚时分,田重进派遣麾下猛将荆嗣率领敢死队逼近西边山崖,与辽军短兵相接。
辽军抵挡不住,纷纷跳崖逃命,荆嗣一人“手斩百余级(4)”,一个人斩杀辽军一百多人,应当有夸张的成分,但荆嗣勇武由此可见一斑。
辽军溃兵千余人散落在田野,“嗣呵止降之(5)”,荆嗣喝令辽军溃兵投降,溃军破坏掉手里的兵器后,纷纷投降。
打退辽军后,宋军攻占小冶、直谷二寨,分兵驻守,但没过多久,大鹏翼率领辽军卷土重来,包围小冶、直谷二寨。田重进派荆嗣救援,自己率领大军随后跟进。
荆嗣只有500多名士兵,加上二寨的守军,数量也远逊于辽军,荆嗣是智勇双全的将军,使用疑兵计,先把部队转移到平原地带列队竖旗,迷惑辽军,另外挑选二三百人在路边张开白旗,虚张声势。
大鹏翼看到宋军旗帜绵延很远,误认为是宋军主力,一时间不敢下令进攻,正在犹疑观望之际,荆嗣亲率部队趁机突袭。
一天之内,荆嗣和辽军交战数次,辽军无法取胜,企图撤退,这时,田重进率领大军赶到,从辽军背后发起进攻,辽军大败。
此战,宋军俘虏了辽西南面招安使、冀州防御使大鹏翼、康州刺史马赟、马军指挥使何万通等将领及三千名辽军士兵,斩首数千级,获马畜铠累万计。(6)
大鹏翼是辽国名将,“貌壮伟而勇健,名闻边塞,既禽之,戎夺气(7)”,大鹏翼被俘,对辽军的士气影响极大,宋军将大鹏翼押到飞狐城下,城内守军看到后,立即开城投降。部分辽军闻讯甚至后退四十里,以避宋军锋芒。
田重进部先后攻下飞狐、灵丘等城,逼近蔚州,蔚州牙校李存璋、许彦钦杀死辽国主将萧啜理,逮捕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献城投降。
就在田重进连战连捷之际,宋朝东路军曹彬部却在岐沟关被辽军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闻讯,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潘美、杨业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时,由于监军王侁和潘美指挥失误,导致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至此,宋朝三路北伐大军中的东路军和西路军已先后失败,只有中路军在田重进的率领下,成建制的退回定州,不久,田重进被宋太宗任命为定州驻泊兵马都部署。
辽国击退宋军后,于当年十一月,以名将耶律休哥为统帅,兴兵南下攻宋。
十二月,宋太宗命令宋军主动出击,田重进“率师入辽境,攻下岐沟关,杀守城兵千余及获牛马辎重以还(8)”,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给几个月前的东路军统帅曹彬报了一箭之仇,但辽军主力并不在岐沟关,这场战斗的胜利对全局的影响并不大。
几乎与此同时,辽军在君子馆合围并几乎全歼了宋军刘廷让部,至此,硕果仅存的一支北宋开国精锐部队,也灰飞烟灭。
君子馆之战是宋辽战争的转折点,此战之后,战争的主动权彻底落入辽国之手,宋朝转入被动防御,此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直到宋真宗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田重进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凭借一己之力,也无法改变整个战局。
宋太宗将秦王赵廷美长女“长寿县主”嫁给田重进之子田守信,以示恩宠,但却于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以亲信、外戚李继隆取代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一职。
田重进知道皇帝猜忌武将,从此不问政事,沉溺于求道成仙之事,钻研道法锻炼黄金白银之术,甚至多次被江湖神棍骗财。
当时有人作诗讽刺道:“铅作黄金汞作银,爇梁奸幸转灾新。一朝诳惑田重进,半夜攀迎吕洞宾。呆汉出门时引领,黠儿得路已潜身。惟称三个无良汉,笑杀长安万万人!”(9)
田重进是真的相信成仙炼金之术,还是明哲保身,恐怕只有当事人心里最清楚了。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田重进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追赠侍中。
引用资料:
(1)《宋史》·卷260
(2)同上
(3)《续资治通鉴》·卷13
(4)《宋史》·卷272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
(6)同上
(7)同上
(8)《宋史》·卷260
(9)《洛阳缙绅旧闻记》·卷3
版权声明:本文为【指缝间的历史】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