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套爷”文经风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飞舞着标签的时空里,一不留神就被标签贴上,成了定格,久而久之成了习惯,没标签贴着却不知怎么做事了,可这时你已经错了。
我曾为人民医院的院长杜如昱写一本传记,题目叫做《我当院长十五年》,为写好这本书,我大量采访了与杜院长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绝大多数都是医学领域里著名的专家,有些还在世界医学界颇有知名度,也正是有写这本书的机会,才使我有幸深入到医院的深处,在敬佩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也亲眼看到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
同时又隐约感到那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疾病,有些是出于商业目的制造出来的,许多各种各样的我们看不懂的指标,有些是在为了评职称,为了在学术上标新立异而设计出来的,这些病被人称为“人造病”,这些“人造病”有多少种没有确切数字,有人粗略估计每年会有几万种人造病被制造出来,贴上这种人造病标签的“患者”有多少,更是无人知晓。
有人说医生多了,病人才会多,制药厂多了,抑郁症就成了仅次于癌症的常见病。我们的身体被贴上各种标签,有些是别人给我们贴上去的,有些是我们自己对问题的无知或一知半解给自己贴的,用一句今天的流行语叫“中标了”。
我还记得有一年赵本山在春节晚会上演的小品《卖拐》,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暗示让一个身体健康,好端端的人相信自己的腿瘸了,大年三十买了一副拐高高兴兴地拄着回了家。最有趣的是这个《卖拐》的小品后来还成了某MBA的销售案例。有一次我去听课,还是一位名家讲营销课程,他在讲给商品定价时也不再讲成本加多少利润是价格,而是讲“猜”价,多少钱能把商品卖出去就是商品的价格,课堂上学生们问的最多问题就是:我明明知道这东西是垃圾,但如何把它忽悠成黄金卖出去?老师回答的也很直接:“去看看本山大叔是怎么卖拐的。”全场大笑响起了一片掌声。
制造和兜售标签,如今成了一门学科,它制造许多“伪概念”,让你相信这是真的,心甘情愿地去掏腰包了。
有人说中国人的审美观是由导游决定的,导游说这儿是景点,我们就拍照;导游说这个背景最漂亮,我们就留影。我们的审美观往往又是具像的,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处海角,必须得像个什么东西,才能称上景点,否则一文不值。
我们在旅游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导游指着一块石头说:看那块石头像不像猪八戒背媳妇?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八戒合影。导游指着另一块石头说像不像天仙?大伙一起说像,然后拥上去和天仙拍照。不仅要具象而且还必须得跟权钱勾结起来,这才有了现实的意义,才算不虚此行,还是那两块石头,导游说左边那块石头,想当官的赶紧摸一摸,保你官运亨通,右边那块石头,想发财的赶紧摸一摸,保你财源滚滚,于是我们就拥上去,各摸各的,我们的审美观被标签化了。
无数贴着各种概念的标签在空中飞舞着,一是利用人性的贪婪,二是利用人们的恐惧,我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标签的飞弹击中,用时间、金钱、甚至生命去为这些标签买单。
乒乓球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赵本山那样的“卖拐”高手,有形的无形的忽悠着乒乓球爱好者,仅是乒乓球拍子,市场上就不知道飞着多少种品牌,每一种拍子都会制造出一个动人的概念来。这款拍子硬,拉出的弧线如何低,那款底板软,适合直板横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推销球拍设计出来的人造概念,和打好球已经没有什么实际联系。
我有一位球友不幸被玩拍子的标签击中了,总觉得自己的拍子不好用,他几乎把市场上流行的球拍都买尽,试拍子从午夜一直到黎明,可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中意的拍子,他还在不断地寻找着新拍子。我认识一位乒乓球界的前世界冠军,退役后在做乒乓球器材的生意,他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不造概念拍子卖谁去。”看他说那句话窃喜的表情和狡黠的目光,我觉得我那位球迷朋友真可怜。
被标签击中的人有时候就像中了邪。
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伟大的理念把人类引向进步,荒诞的标签把我们引向歧途,特别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商业时代,概念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插上了利益的翅膀,就早已经远离了科学的轨道,变成一双从你腰包里掏钱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了。”
今天成功也被标签化了,我们分别被贴上有钱人和没钱人的标签,一说到成功,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企业家、明星、大官,社会其它阶层的人似乎都不在成功之列,甚至专家、教授、学者今天在金钱面前显得似乎也不那么自信,到处去搂钱以抬高自己的身价。一个社会亿万富翁终归是极少数的,但一个制度让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那就是衡量成功的尺度本身出了问题,制度有问题培养出来的人一定是病态的。
追求标签化的成功是很危险的事,它会在不经意间把很多优秀的人划在失败的行列,一个成熟的社会一定是个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不可能动不动就万众一心去干一件事,全社会只有一个价值标准。一个文明的社会也一定不会是人造标签满天飞的社会,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自信,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标签,不要认为一件事情不贴上标签就觉得做事无根无据。不要人云亦云,敢于质疑权威,勇于独立思考,在标签化的社会里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在今天这是最重要的一种素质。
工业化思维是在规模生产集中管理下产生的,它一定要用各种各样的标签来进行分类,所以我们也往往习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看待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看做独一无二的存在,这容易让我们忽略个性而注重标签,但忽略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把自己的灵魂抽走了,这是很危险的。而线性思维也容易让我们解决局部的问题而伤害了整体,而使生命的丰富多彩变成了贴上标签和完成指标的过程。
在中国金融博物馆的读书会上听易中天老师讲读书,互动时有一位台下观众问易老师怎么给自己下个定义,他想了想说:“我不能说清楚我是什么,我只能说我不是什么,我不是文人,也不是学者,如果一定要给自己下个定义的话,我是一个人……”
易中天老师的这番话是不是能给标签化社会下生活的人们某种启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