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工作的基本》
——[日]大久保幸夫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12个工作能力,依次是:
第1能力反应力
第2能力亲和力
第3能力乐观力
第4能力目标发现力
第5能力持续学习力
第6能力语境理解力
第7能力专业构筑力
第8能力人脉开拓力
第9能力委任力
第10能力商谈力
第11能力传授力
第12能力协调力
其中,后三个能力需要一个人达到一定年龄后者在领导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灵活使用。当然,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你也可以在平时工作中多加留心,多多练习,为未来的晋升之路垫定基础。
由于本人见识和工作能力有限,所以暂时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感悟和收获。欢迎前辈和同行拍砖。
一、职业生涯的种种误解
第一章,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于职业生涯的种种误解,具体如下:
1、职业生涯就是始终向着目标笔直前进?
2、只要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就能在就业或者跳槽时占据优势?
3、只要持有资格证书,就能找到工作?
4、过了35岁就不跳槽了?
5、不擅长管理的人可以成为专业人员?
1、职业生涯就是始终向着目标笔直前进?
答:在现在这个移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最初从事什么工作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即使刚开始觉得自己想做这种工作,也可能会渐渐对其他工作产生兴趣。机遇接二连三,如果你及时把握机会,最终会在这条轨迹的延长线上发现自己该走的路。
我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应该像漂流一样开始,后面再切换成登山的模式。漂流的目的不是抵达河流下游,其价值体现在拼尽全力穿越激流的整个过程——想办法避开迫在眉睫的山岩,未及喘息就要迎接下一个挑战。换句话说,这个过程即使没有确定的长期目标,也在权力追逐短期目标。这样的经历能为你提高自身能力,创造机遇,为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指明方向。
2、只要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就能在就业或者跳槽时占据优势?
答:在全国扩招的大潮中,大学或者研究生不再显得那么凤毛麟角了。这个理论太老套了,我就不赘述了。作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如果能把读研究生的时光当做锻炼各种知性技能(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考力、企划能力、讨论能力等)的机会,这段学习期就会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份深厚的底蕴。
3、只要持有资格证书,就能找到工作?
答:证书≠能力。这个理论我也不赘述了。作者认为:只要没有与实际业务经验挂钩,证书对企业毫无说明力。无论求职者拥有多少资格证书,对于就业的意义不大,人事部门看中的工作经验,因为经验比资格证书更加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4、过了35岁就不跳槽了?
答:企业中途录用大体分为“潜力录用”和“职业录用”。潜力录用代表着对应届毕业生的期望。一旦过了30岁,对于无经验者的录用就会变少。
如果想挑战全新领域,最好在30岁之前作出决断。针对30~40岁的人的录用,主要围绕即战力人才进行。年过35岁的人想在跳槽中大有收获,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具备业界通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要积累作为领导的扎实经验和技巧。对于35岁以上人员的录用,要么就是直接聘用其担任管理职务,要么就是在近期担任管理职务为前提的录用。
5、不擅长管理的人可以成为专业人员?
答:立志成为专家的人并不擅长在企业内以领导者身份管理,所以选择一条独行之路,依靠自身专业能力来提高业绩。只不过,很多人往往还没能具备专家级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就停滞在专职人员的水平上无法更进一步,始终在翻来覆去的做着同一件事。
若想成为优秀的专家,管理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力总有限,很多时候不得不站在项目负责的立场集结大家的力量来完成高水平的工作。如果基于“能管理就当全才,不会管理就当专家”的想法来选择职业生涯的发展道路,今后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和成就。
由于时间有限,今天先更新到这里。欢迎大家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