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跟我抱怨:“学生都太变态了,在食堂排个队的工夫,都要摸出书来看两眼。就缺那5分钟的阅读时间吗?不,就是怕无聊!”我问他:“那你呢?”过了一会儿,收到他的回复:“排到我了,等下再跟你聊。”
这像一个笑话,却又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几十年前,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就表达过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担心,认为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会让人陷入爱的危机:“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这种缺乏集中的现象特别表现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或不喝酒。”弗洛姆没见过网络的杀伤力,否则,他在说这段话时一定不会漏掉电脑和手机。相比于他的时代,今天这种“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的情况,显然愈发严重了。
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怕无聊。按弗洛姆的说法,这算是一种逃避。他说:“假设电影、广播、电视、体育运动以及报纸停止活动4个星期,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他认为,“会有数以千起精神崩溃的事件发生,更多人将陷入强烈焦虑的状态”。这就约等于今天没有了wifi也没有3G信号,人群中可能酿成的痛苦。“无聊”真有那么可怕吗?
其实,无聊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我们不允许它发生。经历过一次冲突后,第一次意识到他的生活中存在多么严重的问题。网上见过一个段子,他和妻子过结婚纪念日,出门吃了完美的一餐,互赠礼物,说了很多浪漫甜蜜的话。他们心满意足地回到家,然后他坐在沙发上,开始上网。妻子盯着他几分钟,忽然大发雷霆。“这么重要的日子!”她说,“你都不能陪我一下吗?”
他赶紧扔下了iPad:“对不起,你要我陪你干什么?”妻子更生气了:“不干什么!我就要你陪着我!”
这句“不干什么”,却比一切“干什么”更让他困惑:不干什么是干什么?在他看来,这一个晚上的时间,必然要找一些事来打发。
“打发”一词,其实是把“时间”看成了恶客,可以看出现代人有多害怕无所事事。他们用聪明才智提高效率,省出多余的时间,又用10倍的聪明才智想办法杀掉它们。
当我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虚度光阴的恐慌。时间等于生命,如果我们就这样安静地坐着,生命究竟是为了什么?只好一刻也不停息,恨不得把每一秒榨出价值。要么吃饭睡觉,要么工作学习。如果这些都做完了,看着其他人忙忙碌碌,我们便心生恐慌,就只好像我朋友那样摸出手机,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流连忘返。讽刺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因此感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