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树洞中的文章在刷屏,据说来自一位不知姓名的清华学子。
树洞,我们知道这个词儿,是说当你有什么心里话,不想让认识你的人看到,又很想说出来的时候,就把它写下来,藏进树洞里,无人知晓是你的倾诉。
所以这个故事,有非常强的可信度,也有非常强的隐私感,这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事。
故事很长,我不引用了:
大概是说一个清华的学生,因为家境的缘故,读书全靠奖学金,自己一年可支配的生活费只有6500,所以他就定了一个计划,每个月不超过400元。
那他怎么做呢?
非常有头脑,哪个食堂便宜实惠,都实地考察过。
去哪里打一份肉菜,汤淘在饭里,去哪里有素菜,还有免费的汤喝,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样一个月下来,只花去了300块,还剩100块用于自由支配。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小技巧,比如他写过,自己从不喝饮料,学校里有免费的水,带两个大瓶子,接满回宿舍,这样连早上的漱口水都有了。
那么后来就在讲自己通过做家教,赚钱,逐步改善生活。
再后来又遇到了企业家的资助,有机会去企业里实习。
慢慢的,生活走上了正轨,日常消费和同学们差不多了,也可以去聚餐什么的。
再后来,他放弃了申请助学金的机会,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可以自食其力了,就不想占别人的名额嘛。
那么再后来,他每个学期还能够拿出3200元钱,去资助他家乡的孩子求学,理由是别人也曾经这么资助过他。
是一个很平实,又不平实的故事。
我从这个他身上看到的是各种强大,性格的强大,意志力的强大,执行力的强大,乃至思路的强大。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我能做点什么。
当他一年只有6500块钱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量入为出。
每个月花400,结果因为做的太到位,居然只花了300,还剩了100块流动资金。
你觉得这是穷人?不是的。
你去非洲看看穷人,大部分穷人做不到仔细的规划自己每一分消费,根本做不到。
中国的企业主跑去非洲开厂,之前都是按照月薪制,结果执行了一段时间,发现当地人领了薪水,三天就花光了,然后到处借债。
最后怎么办?只好因地制宜,改成周薪。
大部分穷人,你真给他6500,他马上就去吃大餐了,先满足口腹再说,因为难以克制欲望。
一个人,你给他6500,他能控制自己每个月不超过400,而且落实的时候,竟然控制在300,一控制就是好几年,这什么人啊?
你想一想,这人的毅力得什么样,得自律成什么样。
他要是去健身房,妥妥的一哥。
他说自己虽然吃的不宽裕,但实际上很强壮,每天跑步锻炼,一身腱子肉。
果然不出所料。
如果说只是节流,只是有自制力,那他虽然优秀,但也优秀的有限。
可是他的能耐不止于此,他开始开源,去做家教,去赚钱,那么他在赚钱的过程中,还有思考。
比如他去做家教,一小时100块,后来自己反省,收低了,被别人剥削了,这就是一种迭代式前进。
你要去反省,要复盘,才能知道自己是赚了是亏了,否则你就光这么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天,那你不会有多大成就的。
按理说赚到了钱,是不是应该大吃一顿,或者买点什么奢侈品,犒劳犒劳自己?
有一些情况,月入5000块,攒整整一年,就为了买个LV的包或者一块手表,这样出去有面子。
这孩子赚了钱,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恢复正常的社交,比如同学们有时候聚餐,自己曾经没钱参加,现在可以参加了。
他在树洞倾诉中说的最后悔的一件事是当初因为没钱,错过了与同学间的合影。
天哪,好有头脑,以他的年纪而言。
读清华这种学校,在校期间什么最重要?分数最重要么?不,校友最重要。
否则你读清华干什么?你去读高四好了。
你以后就会明白,清华是一个人脉圈,他赚到钱之后的分配方式很重要。
他首先恢复的是正常交往,他一定要让自己融入大学生活,和同学们有来有往,这对他将来是极有好处的,因为有来往,同学才能对你留下印象嘛。
你怎么知道日后的首富不是你的校友呢?在清华这个圈圈子里,同学出富豪,概率还是很高的。
就算自己没有成为富豪,给同学做高管,也是非常好的路数。
那么再后来,他的做法就更加让我刮目相看。
在恢复社交之后,他做了什么?
他开始资助同乡,每个学期拿出3200块钱,资助4个老家的贫困学生,在他们的求学路上助一把力。
这是什么?这是信仰,也是责任。
这样的年纪,在自己刚刚走出困境,还没有工作的时候,就晓得往自己身上扛责任,挑担子,其志不在小。
范增当年跟项羽怎么说的?
说沛公,就是刘邦这个人,自从入了关中以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这是一个性格坚毅,志存高远的雏鹰,他什么时候展翅高飞呢?以待时也。
而我们大部分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不同的阶段有正确的策略吗?
能够克服欲望能够自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