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见习
这应该是大学里最后一次的外出见习活动,虽遇上瓢泼大雨,也依然成行。伴随着淅沥的雨声和汽车行驶时的轰鸣,我们由清醒变得昏睡、雨滴也渐渐地变小、时间在慢慢地前行。最终,在些些小雨中到达了潕水河畔,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一天的见习路程。
与其说是班级活动,我更愿意把这次见习看作是个人的学习。路线是同样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却各有不同。上午由于时间紧迫,只是在芷江的龙津风雨桥上走了一个来回,但来回一趟,也是收获颇丰。
在这短短的桥上,大大小小的店铺林立,宛如一个小集市。但在远处去看,只是看见暗灰色的桥身和整齐的亭阁。在这一近一远之间,便可以产生迥异的变化,实在惊奇。可以想到,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给我们的体验就会大相径庭。站在远处,我们只能是囫囵吞枣一般,大概知道一二;而当我们不断地走近、去剥离外在,就会发现一些之前被蒙蔽的内在表现。其实这和学习新闻有着相同的地方,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记者会比新闻受众先知晓事件的因果,为社会传达信息;但是新闻失实却时有发生,其实这也告诫学习新闻专业的我们不能对新闻事件浅尝辄止,而应不断深入去挖掘内核,向大众传播最真实的信息。
当我从桥的一头走到另一头,一阵浓厚的生活气息向我袭来。平时在学校里,大多面对的是书本和电子产品;而在这桥上,老人们在桥上歇脚、聊天、打牌、说着最质朴的地方话,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了许多;桥上也有着交织的人群,闲逛、买卖、围观……很是安逸。各种生意在桥上经营,但是却很少听见叫卖声,买卖的过程中多了份心甘情愿、少了些咄咄逼人。
由于时间紧迫,全班便草草吃过了午饭,紧接着就赶往了下一个地点:芷江受降纪念坊。这是一座被称为“中国凯旋门”的建筑,用来纪念194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在这里举行的受降仪式。通白的纪念坊上是黑色遒劲有力的题字,一黑一白间,无不体现出当时的庄重与肃穆。在雨中,讲解员不断为我们讲述其中所隐含的故事,纪念坊的每个字、建筑遗址里的每把椅子和纪念馆的每个展台。而相比于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更偏向于一个人细看,从中发现自己的想法。整座纪念馆里没有抗战的艰苦激烈,更多的是对当时受降的描绘。正如结束语中所说的一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展厅里面的一张张受降文件无声地向我们讲述着事情的进程,也让我们对那个时空中发生的有所了解。
兜兜转转,已经快到回校的时间,在另一处景点休憩了一会儿,全班同学就带着自己拍摄的照片,或坐或躺在原来的座位上,历经雨过天晴,结束了一天的见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