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盘室的女孩,纤细的身材,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瞬间就击中了我,没由来的觉得,孩子需要怜爱,这份怜爱亏欠了她好多好久。她被老师反映状态不好,有很多行为怪异,和周围的小朋友有冲突,与家人关系紧张,听老师建议来做沙盘疏导。
孩子絮絮的讲述着了她的生活,她的小世界,她的生活,思维跳跃无序,没有条理,充满了这个年龄的天真,爱幻想,渴望一份超能力,借助超能力带来的自我肯定和满足,当然在这个年龄阶段很正常。聪慧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是正常但目前面临困惑的孩子。
她一边在沙箱里拨弄着沙,刨洞,挖坑不亦乐乎,一边和我聊着天,话题总是逃不过刚出生半年的妹妹,妹妹和妈妈,妹妹和爸爸,却没有她和妈妈,她和爸爸的情节,她说“妹妹爱咬手指头,整天吃了睡,睡了吃,全家人都围着她!”
“妹妹的床好小,好可爱,我也想睡上去,但是我爬不上!”
“妹妹每天都被妈妈抱在怀里,妈妈都不抱我!”
“爸爸回家就只抱妹妹,问妹妹睡得怎么样?吃的怎么样?大便怎样?大便哎,那么脏啊,爸爸怎么会那样?”
“我很想变小!”每一句话都充满满满的失落。
是的,妹妹的到来,有着在她的年龄无法理解的意义,爸爸妈妈的爱和对她的关注,在父母的角度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在她的视角,依然有浓浓的失落感,所以会有很多看似幼稚的行为,冲突不断,那是她没有安全感。依然觉得不够被爱,那就在沙盘中构建她的理想家园吧!
在沙盘里,孩子慢慢的搭建她心目中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是造物主,她是神,她有我身心和全情的陪伴。
第一次沙盘,妹妹还在,却被安排到最边角被忽略的角落,藏在角落里,她却在沙盘的正中央,我在陪伴;第二次沙盘,妹妹没了,她回到了她记忆中最最开心的家庭出游,有爸爸,有妈妈,有自己,我在陪伴;第三次,温馨的家庭生活片段场景,爸爸的耐心,妈妈的温柔,我在陪伴……不长也不短的四个月陪伴,16次的沙盘,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故事,有真实,有虚构,每次都有我的全情陪伴,孩子的所有行为和幻想都是被支持的,被允许的,被接纳的,我化身为全能的妈妈,全然的接纳,重建。她需要确认通过一次次的重构与确认,与记忆中的片段、点滴再次重合,确认父母依然是爱她的。
第17次的沙盘,妹妹回来了,在她的身旁,我装作不经意的样子,指着那个小小的孩子问“她是谁?”
“我妹妹啊。”
“妹妹为什么在哪?”
“她小啊,需要我的保护啊。”理直气壮,毫无芥蒂。
“她可以帮你吗?”
“你真笨,那么小的宝宝,需要我保护她好不好?”理所应当自豪,骄傲。
妹妹终于被她认可,有我的努力,也有她的成长,更离不开她一次次在沙盘中的尝试、探索、确认,重建对父母的信任。
二胎的社会话题,很多时候,我们成人处于种种原因的考虑,或许是经济,或许是陪伴,或许是家中老人的期望,选择了生二胎,考虑到方方面面,也考虑的老大的感受,不得不说具有极大的而勇气和担当,尽管自己也确认对待孩子没有区别,但作为大孩依然会有被忽略,不被重视的场景和期望破灭的瞬间。然后大人忽略,孩子积攒每一次不被关注,不被宠溺的点滴,直到爆发。
太小的大孩,还无法切身感受二孩对于她的意义,她的地位被动摇,她独占父母的时间被分享,她的喜怒哀乐被打折,她需要空间和坐标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价值和在家的地位,失落和怀疑是一个坐标,再次确认和接纳是另一坐标,中间的过度,对于那个小小的二孩无法用语言和逻辑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混乱而昏暗,沙盘游戏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链接这两段坐标,再次帮助孩子确认自己的成长和存在,在沙箱、沙盘、沙具中反复确认中再次重建她的意识与潜意识的协调,弥补她的所有需要,全然的安全、接纳、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