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作为一种智力创作过程,有着内在的力量驱动和诸多益处。
首先,写作让人的思维更加系统化和完整化。和写作相对应的,日常的思维多为应激反应,碎片化信息,有限维度等特征。根据科学研究,人们的大脑分为左右脑思维两种不同模式,其中右脑思维的特点是极速反应,直觉型,形象思维,例如看到一副发怒面部表情图片能够不需要语言参与,就能感知到图片中人的情绪,他要说一些激烈的话语。这种反应,无论是儿童,文盲还是经受语言教育的成年人,都是类似的,无需语言或逻辑思维的参与。另外,右脑的情绪,形象,想象力这种思维让人不会很快疲惫不堪,相比之下,左脑思维则相对缓慢,流程化,需要语言和逻辑运算,例如计算125x71-56这类问题时,左脑在发挥作用,但是如果一个人通过心算连续计算若干个类似问题,就很容易陷入疲惫感,并且反应时间无法达到像图片情绪思维的速度。我们日常生活中左右脑都会使用到,其中右脑思维相对频率更高,甚至多为下意识反应,而左脑思维则受限于工作和生活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做科研工作,相对的在系统性思维和写作习惯和规范上有比较多的锻炼,还存在很多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事物和观点的理解和反应,容易局限于当下短暂时间的快速思考和判断,依赖于直觉型判断,而不是系统性的量化的多维度的分析,考证和判断。而写作,除了文学意识流的创作之外,其他写作类型尤其是规范性的理性写作,有利于在更规范的思维方式的锻炼。
同时,写作也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无论是母语写作还是外语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对语言,格式,语法,结构文法的淬炼和改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拓宽语言容量和概念的精确理解,有助于以更精炼和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思想和观念,减少词汇缺乏带来的模糊思维,降低沟通误区,从而对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带来一定裨益。语言作为逻辑思维的载体,在语法文法,段落布局等方面的写作锻炼,也有利于逻辑思维和表达的优化提升。
其次,写作是一种情绪和内在自我调节的神器,通过写作过程,实现对记忆的回溯和重构,想象力空间的探索,对问题的层层解析,并通过笔下如流水的所见即所得的形式进行输出,带来一定的成就感和自我反省作用,梳理混沌模糊的概念和推理过程,有时能够产生茅塞顿开,柳暗花明又一村,拍案叫绝的情绪反应。如果是通过毛笔字或其他相对仪式感较强的写作形式,写作的过程本身会带来内在的愉悦感,美学的情绪反应,从而有助于缓解压力带来的迷走神经的不平衡,释放过量的力比多和情绪能量,调整脑电波的频段,从而使得作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达到更平衡和稳定的自洽状态。
另外,写作能够形成学习阅读,思考和产出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加入外部反馈和调节功能。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如果阅读的目的是用于教学,那么阅读质量和效益容易达到最大限度,而如果用于考试或其他目的,则会出现过目即忘,考完即扔,阅读层面更容易出现片面性,单维度等局限性特征。在思考过程中,人的思维方式有发散性思维,归纳性思维等多种形式,通过写作能够有效减少思维的断层,即时的记录和反馈,有助于以可视化的工具来辅助思维过程,实现更完整严谨的程序化思考,更充分和深入的思辨。写作还能通过输出过程,实现长期的存储,共享,评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不同时间的再次阅读,或其他人的评论反馈,达到自我和他人调节的作用,从而使得创作和推理过程的优化,带来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最后,写作也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更有效的分配和使用碎片化的时间,让坐车和等待的过程不那么难熬,让无聊的时光得以充实。通过对创意或思维过程的记录,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再次整合和反刍,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时间管理。
本文于2017.4.1作者班车途中所作,是基于日常阅读和生活的理解整理出的一些心得,有待进一步的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