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汤面》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多年前我就读过,今晨又细细品味一遍,仍被感动不已。
这个故事是说,日本北海道过年时有个风俗,除夕这天要吃碗荞麦汤面,以保平安健康。一位年轻母亲因丈夫去世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艰难度日,除夕她也想让孩子吃上一口荞麦面汤,因为钱少只能等到晚上十点多餐馆客人走光快要打烊时才带孩子进去,三个人只要了一碗汤面分着吃。后来孩子大了读中学时偶尔打工挣点钱,妈妈开始要两碗面,十四年后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带着上了岁数的母亲再次来到这家餐馆时,要了三碗汤面。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主题是讲这位坚强的母亲在生活十分艰难的环境里带孩子勇敢的活着,培养孩子自立自强最终长大事业有成。我很敬佩这位母亲的坚强,但这个故事更让我感动的却是那对餐馆老夫妻的善良和古道热心肠。
当这母子三人除夕夜第一次出现在餐馆门口时,老板娘其实心里很清楚,穿着破旧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口袋里不会有很多钱,招呼这样的客人也不会有多少利润可赚,何况已是夜晚十点多了,忙了一天很累很累,也该关门休息了。但这位善良的老板娘却十分热情的把她们迎进去。当听到年轻母亲怯生生的说“只来一碗面好吗”时,她立马明白了这家子的困境。一边对着厨房里准备休息的丈夫高喊“来一碗汤面”,一边走到丈夫身边小声建议“给她们来三碗吧,收一碗的钱”。憨厚善良的丈夫与妻子一样有同情心,但他更理智,怕那样做会让那个母亲不好意思,伤了自尊心。于是默默的加了半个面团,做了超过平时一多半量的大碗面。母子三人吃得津津有味,餐馆夫妻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中国人从古至今有个世俗观念,就是商人见利忘义,以至于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后都把商人列入“下九流”不得入仕。其实,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谁也不会做赔钱的买卖,但关健是要把握好“利”和“义”的度。这个世界上有不法商人,有黑心商人,有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商人,但也不乏心存善念义字当先大爱无边的商人。远的且不论,近十多年来,中国每次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最先也最多慷慨解囊奋力捐助的都是商人。那些总有善良义举的商人们,也并没有因为捐了很多钱物自己的生意就跨了。相反,他们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我十分敬佩那对开面馆的日本老夫妻,“一碗面”让人们看到了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古道热肠的心性。他们的善良至少有三个亮点值得称颂:一是在细微之处帮助别人而不让对方明显感知。一碗面多加半个面团,生意成本受点影响,却让母子三人每个人多吃几口面,这不也是默默的一份捐助吗?二是常年不懈保持着这份爱心,以至于当成了一种责任。他们知道每年除夕夜十点后这母子三人会来吃面,年年提前为她们预留好位置,既使有几年除夕夜她们没有来,也一直这样坚持预留。当然啦,同样预留着的肯定还有厨房里多备出来的半个面团。三是热心助人的善良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亲情大爱。当过了往年母子三人来餐馆吃面的时间,他们盼望、焦虑、担心,这已经不是一个生意人所表现出的情感,忧郁的目光里溢出来的是满满的母爱父爱。当十四年后再次看到这母子三人时,他们竟也老泪纵横,如同见了亲人般失声痛哭!
中国古代先贤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善恶交织是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一碗面里多加半个面团,十几年坚持不懈,善莫大焉。如果人人都有如此古道热肠,恶将何存呢?